從“竿採時代”到“手採時代”,大邑推動青梅産業轉型升級觀察

來源:極目新聞 時間:2024-06-04 10:35:33 編輯:楊曉倩 點擊:
千百年來,四川大邑的果農,都用竹竿敲採青梅。
2019年,中國青梅酒頭部品牌梅見在這裡建立種植基地,推動了四川的青梅採摘方式,陸續變成了手工採摘。
一個細節的變化,重塑了當地整個青梅産業。
從馬馱到乘索道下山,打通採摘“最後一公里”
5月中旬,大邑䢺江鎮,群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王康林,迎來難得清閒。
上一波脆梅(只需六成熟)剛採摘完,中間正好有十余天的空檔。再過一週,青梅進入成熟期,將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採摘季。
王康林説,“梅見對采收的青梅品質要求極高,必須手工採摘。以前不太理解竿打和手工摘有什麼區別。梅見的技術人員告訴我們,用竹竿打落的青梅果容易帶傷裂口,被雜菌感染和氧化,會影響青梅酒的質感,手工採摘青梅的優果率可達80%左右,當然,品質好的青梅採購價格也會更高,去年交給梅見的青梅,每噸可以收入5600元。”

王康林和果農們將青梅放上索道
據了解,大邑是我國公認的六大青梅産區之一,擁有全國最大的野生青梅園林及標準化青梅園林資源。其獨特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青梅生長週期長,採摘期較晚,更有利於風味物質的積累。因為梅子成熟度高,採摘週期短,還必須全部用手工採,這裡會出現短暫的“用工荒”。王康林擁有600畝的梅林,搶收季每天需有100多人採摘青梅。
由於梅林位於海拔1800米、坡度近60度的陡坡上,車輛無法直接到達採摘地,在過去,運輸方式是人背馬馱,風險極大。
直到2021年,大山裏建起了一條專屬於青梅的運輸索道,從山腳一直到山間,索道可以快速將採摘下來的青梅運下山。
王康林説,原來一次運輸需要花費大半天,如今幾十分鐘就能下山,不僅提高了效率,還減少了青梅損耗。

手工採摘下來的青梅正“乘坐”著索道下山
山下的倉庫裏,還有12人分成2組,對採摘下來的青梅進行逐一挑選。他們將熟透的、裂果、傷果以及果徑小于32mm的梅果挑出。
挑選完成後,連夜驅車送往位於重慶江津白沙鎮的酒廠。在這裡,這些梅果還要再經歷6次人工篩選,淘汰有斑點、有破損、成熟度低於90%的梅果,留存下來的才能進入最終的原果浸泡環節。
原果釀造的中國青梅酒風味,在國際上也獲得不少好評認可。今年,梅見斬獲12個金獎,包括國際蒙特獎、美國舊金山烈酒大獎賽的雙金桂冠。其中,全新推出的原果原釀系列産品還榮獲了美國舊金山烈酒大獎賽的雙金獎、金獎和銀獎。

梅見原果原釀産品獲得美國舊金山烈酒大獎賽金獎
據了解,美國舊金山烈酒大獎賽前身是1915年開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是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烈酒評比大賽之一,梅見的獲獎,也證明了中國青梅酒超越語言的國際影響力。
建立梅見青梅研究院,重塑當地青梅産業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梅酒産業快速發展,對青梅需求劇增,日本企業來華考察中國青梅産區,發現四川大邑的青梅品質非常高,是釀製日本梅酒及生産其他相關食品的優質原料。於是結合當地條件,引進更多青梅品種,大邑青梅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
後來因為國際市場需求飽和,加之種植技術老化,在經歷20多年的高速發展後,青梅價格遭遇暴跌,大邑青梅種植跌入低谷,種植面積大幅縮減,許多果農種植積極性越來越低。

2021年,梅見青梅學院揭牌
2019年,梅見青梅研究院考察團的到來,讓大邑青梅産業重新煥發生機。
梅見研究團隊發現,這裡的優質青梅品種個大肉厚,酸度高,果香濃郁,非常適合釀高端梅酒。
在大邑悅來鎮政府的支援下,又一個梅見青梅種植基地建立起來。
梅見不僅改變了當地青梅的採摘標準,還在當地成立了“花溪谷·梅見青梅研究院”,邀請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高志紅等農業專家,從種植環境、品種選擇、栽培技術、採摘技術等維度為農戶定制培訓課程,對當地的青梅進行重塑。當地政府也出臺政策扶持,對種植青梅的果農進行補貼。
“最初我覺得他們‘沒事找事’,沒想到按照這些方法後,真的提升了梅樹産量。”青梅種植戶陳數奎對這套培訓課程深有感觸。

當地種植戶參加課程培訓
得益於此,悅來鎮青梅産量逐年增加,形成了年産4000余噸的規模,每年産值超過2000萬元。
同時,當地還以花溪谷4A級景區公園為依託,打造出一條“十里梅花走廊”,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形成以梅花觀賞、梅果採摘、休閒度假為主的綜合産業區。
如今,在大邑的悅來、䢺江、鶴鳴三個鄉鎮,已發展了近4萬畝的青梅園。
青梅成為富民産業 每戶果農擁有兩輛小車
近年來,大邑縣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以産業化模式推動“小青梅”做成大産業,聯合政府和産業經營主體,以梅促旅,以梅促産,梅旅互動,三産融合,大力推動青梅産業建圈強鏈,實現青梅産業提質增效。
如今,青梅成為了當地真正的富民産業。
王康林以前在外地打工,2014年開始回家種植南高梅,最初只有200畝,現在已發展到600畝規模,每年純收入可達30萬元。“我們村社,有果農二三十戶,平均每家擁有小車超過兩輛,小日子過得很滋潤。”

在梅見青梅采收點,果農們正在篩選青梅
梅見青梅種植基地的技術負責人楊建軍,原是悅來鎮農技服務中心青梅技術人員,退休後發揮餘熱,負責這片梅見青梅基地的技術服務。
他家種有幾十畝梅林,一年因青梅增收有十多萬元,也過上了寬裕的生活。
楊建軍介紹,悅來鎮現發展有1萬多畝青梅,目前年産量可達到六七千噸,一般果農每年會有四五萬的收入。
王康林説,以前的果農對青梅是“散養”,平時少有人管,産量低,品質差,收入少。“梅見來後,大家都想賣個好價錢,開始精心管理,以達到梅見的采收標準。”
楊建軍介紹,現在,他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技術培訓,指導果農管理果林。“花期要施有機肥,挂果後要去掉突枝,採果後要剪枝,冬季後再大剪,一年四季都要對果園進行精細管理,保證果樹獲得充足營養,青梅産量和品質得到了保證。”
梅見的到來,不僅讓果農在自己家門口就實現了好的收入,還帶動了當地相關産業發展。
春節前後,漫山遍野梅花綻放,吸引成都周邊數十萬人來賞花,當地農家樂生意火爆,花溪谷景區房間爆滿。
當地的青梅除了被用於釀酒,其他一些食品企業也到這裡採購原料,比如康師傅,來這採購烏梅做烏梅汁。
從一顆青梅到形成産業集群,大邑青梅産區如今也迎來了時代機遇。(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