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樂至: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傳下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6-03 15:54:13 編輯:張夏桐 點擊:

“在傳統文化進校園這方面,‘樂至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5月30日,在資陽市學校少年宮建設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交流展示活動中,樂至縣展出的剪紙、扎染、點鑽畫、竹編、蜀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讓各縣區的參觀者紛紛點讚。

參觀樂至竹編文化
文化遺産是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近年來,樂至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全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議、全省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座談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優秀歷史文化稟賦,創新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路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主題交相輝映。
以保護為首守住文化根脈
文化遺産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樂至縣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始終將其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堅持“保護為主、科學利用、統籌聯動、引領示範”方針,尊重規律,統籌發展與安全,牢牢守住歷史文化根脈。

睏佛寺摩崖造像
為切實抓好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樂至縣建立了文物安全聯席會議機制,健全縣鎮村三級文物安全工作機制,形成“黨政領導、文物主管、部門聯動、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文物保護工作體系。同時,積極爭取國省資金,先後實施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改陳布展、樂至縣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睏佛寺摩崖造像搶險加固及防排水等文物保護項目。
此外,樂至縣堅持“先考古,後出讓”的文保原則,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相關區域的用途管制和建設項目審核,將重要文保單位兩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全面完成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劃定,堅持守住安全這條紅線、底線和生命線。
以傳承為根本講好文化故事
樂至縣堅持以“文脈賡續,薪火相傳”作為擔當使命,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用心講好“傳統故事”。

川劇文化惠民演出現場
作為樂至代表性非遺項目的樂至川劇一度幾乎要斷了傳承。為振興樂至川劇,當地聘請川劇大師彭登懷為藝術顧問,與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聯合定向培養23名川劇專業技術人才,常態開展戲曲“六進”活動及川劇坐唱,建立樂至川劇傳承基地10余處……通過一系列務實有效的舉措,樂至川劇的傳承度和知名度不斷攀升,已然成為當地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此外,蜀繡、剪紙、麻餅等樂至的傳統技藝也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傳承,其中,蜀繡工作室、佳佳剪紙工作室獲評省級非遺體驗基地。
如何提升地方文化影響力,以活動為載體無疑是有效途徑之一。樂至縣充分發揮“首批四川省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傳習基地”帶動作用,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習、用好文物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紅色基因·承外交使命”陳毅元帥生平事跡展等系列活動,讓歷史文化得到多樣化展示。

濛溪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文化遺産傳承的基礎在資源。在濛溪河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樂至縣積極配合省考古院對濛溪河遺址的發掘工作,高標準建設考古防護大棚、防水墻、應急泵房等保障性設施,目前,濛溪河遺址已發掘出土7-5萬年前動物化石等遺存10萬餘件,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罕見的相關要素最齊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入選為“2023年度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此外,通過文物普查和非遺線索徵集,590件陳毅元帥珍貴文物實物回到家鄉,陳毅紀念館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博研學基地。
以發展為要提升文化價值
樂至縣堅持以“三區共建”“三態共興”“三旅共融”為抓手,積極響應時代發展浪潮,博採眾長,將樂至文化遺産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競爭優勢,提升文化價值,建設文化強縣。

在建的真紅巷文旅街區項目
在項目方面,實施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程、文化特色目的地建設工程、重點景區創建工程,樂至吉快博物館簽訂合作協議,真紅巷文旅街區項目正有序推進,紅色研學基地即將投用,陳毅故里景區入選四川省首批紅色資源保護名錄,樂至縣紅色文化連片特色區域入選四川省首批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雙試點”。
在融合發展方面,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特色,暢通文化旅遊線路點位,串聯區域內陳毅故居、報國寺等文保單位,打造紅色記憶·陳毅故里經典遊、詩意田園·中國桑都體驗遊、潤心崇德·少年學子研學遊等旅遊線路,形成特色文化旅遊組團;積極投入“紅色印記”文旅融合發展帶建設,有序推進樂至大足景區“一票通”,紅色文化旅遊線、石刻文化旅遊線等精品旅遊線路接待兩地遊客100余萬人次。

樂至燒烤
在創新利用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文化遺産+”,多樣化展示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民俗風情,包裝推出24種非遺項目商品進景區、進活動、進展銷;深度挖掘整理優秀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動樂至燒烤、仙荷藕粉、石佛掛麵等傳統技藝引領樂至文化産業集群發展,項目産品入駐京東、淘寶、農村電商、抖音等平臺推廣銷售,線上線下銷售收入突破千萬元,實現文化與經濟價值同步發揮。
樂至縣文廣旅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入開展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將文化遺産保護利用融入紅色教育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和文旅産業發展等方面,通過古今碰撞,讓文化遺産走出深閨、面向大眾、服務發展,以新姿態融入新世界,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傳下去”。(杜燦 樂至縣融媒體中心 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