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已成共識,在成都,一支懂政策、懂技術、懂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校院所的專業化科技成果專員隊伍已走上成果轉化“一線”。
推動更多成果
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
4月25日,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2024年首次工作推進會召開。會上,發佈了七大成果專班,首批50名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簽署履責承諾書,成都市技術轉移聯盟發佈解讀了《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管理辦法(試行)》,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介紹了成果專員資訊發佈系統(科創通)。
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鋼出席活動並致辭。
立制度、搭平臺
首批50名科技成果專員已亮相
成都連續兩年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不斷跑出“加速度”。加快促進市域內外科技成果在蓉轉化,成都市技術轉移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今年年初徵集、遴選首批50名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以下簡稱“成果專員”),建立起了一支懂政策、懂技術、懂市場,重點服務我市科技企業、高校院所的專業化科技成果專員隊伍。
“組建專業化成果專員隊伍,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迫切需要。此次七大成果專班的劃分,吹響了成果專員出征的號角。”陳鋼在致辭中表示,希望成果專員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産學研用金深度融合,並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加強專員之間的協作與交流,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首批50名成果專員具備紮實的科技背景和專業素養,豐富的實戰經驗,和對産業發展的深入理解,能夠輔助我們的科技成果結合市場需求精準轉化。”聯盟副秘書長李佳穗介紹,專員們的資源覆蓋了在蓉高校,職業涉及成果轉化項目總策劃、産業專家、技術專家、概念驗證及中試孵化專家、智慧財産權法律財稅專家、金融創投專家等,“他們將在各自熟悉的領域內,發揮專長,深入挖掘科技成果供需資訊。”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成果專員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推動者,更是市場與科研之間的橋梁——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我市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還能優化成都科技創新生態,加強産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用,更是能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提供重要支撐。
為更好地確保成果專員隊伍能夠高效、有序地開展工作,聯盟現場發佈並解讀《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對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的資格認定、職責權利、運作管理、考核激勵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如何實現科技成果專員隊伍的動態管理和服務,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品質?現場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介紹了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管理系統,該系統能為成果專員提供資訊查詢、項目管理、工作統計等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建專班、強責任
發揮自身所長 服務科技成果轉化
為更好地服務科技企業、高校院所和廣大創新者,現場還將首批50名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分入七個不同的專班,並進行輪值班長任命。專班分別為四川大學專班、電子科技大學專班、數字經濟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含車載智慧控制系統)産業專班、數字經濟之工業網際網路産業專班、綠色低碳之新材料産業專班、大健康之創新藥(含中醫藥)産業專班、先進技術産業專班。
對此,李佳穗表示:“每個專班都有自己的工作重點和服務方向。成果專員們將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整合創新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各個專班還會根據自身熟悉的領域,熟悉的行業,深入各地挖掘科技成果資訊,形成供需清單,為項目的落地轉化提供精準的服務。”下一步,聯盟還將和産業生態相關組織建立合作,邀請其作為産業指導與成果專班結對子,賦能我市重點産業的科技成果精準落地。
會上,全體成果專員簽署履責承諾書,對發揮資源優勢、積極參加成都市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促進優質成果落地轉化等光榮使命進行了鄭重承諾。
來自成都川大技術轉移集團有限公司的毛迪是四川大學專班的輪值班長,“在我看來,成果專員是連接成果與市場之間的橋梁,這也是專班最大的特色。專班成立後,我們也將多措並舉,以市場為導向,幫助科研團隊找到真正有應用場景的技術。”
一直以來,毛迪深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一線,瞄準生物材料方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賽道為邏輯、以生態為賦能,推動一批批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近期我們也在瞄準中試這一成果轉化中的關鍵環節,加快中試平臺建設,第一條植物提取方向的中試産線即將投産。”
“作為成都新型研發機構中的一員,我們很榮幸加入到成果專員的隊伍中,希望能夠發揮自身優勢、連結相關資源,為全市的科技成果創新及落地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來自清華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的金蕾一直從事科技創新及成果應用合作等項目管理工作。
在金蕾看來,促進科技成果落地是一個全鏈條工作,涉及環節較多,“成果專員正是要根據團隊技術和産品等特點,提供針對性的支援和服務,幫助團隊對接項目展示、推廣宣傳渠道,搭建展示平臺。我們也將持續以開放、包容、學習的心態,與科創人才們一起探索和推動科技成果應用。”(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