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光無限好,綠色能源帶來勃勃生機,賦能時代發展的澎湃動力。
世界最大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累計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可滿足四川全省3年用電量。而在一個月前,世界首座千萬千瓦級拱壩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6000億千瓦,相當於節約標準煤1.8億噸。超大型能源工程建設,對優化電源結構、引領能源技術進步、實現國家“雙碳”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王仁坤持續深入西藏地區調查論證重大戰略項目
雅礱江流域基地已投産的水電站,包括二灘、錦屏一級、兩河口等巨型工程,以及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電站,無不凝結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院)專家委員會主任王仁坤的堅守與情懷。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無數能源建設者,更離不開這個偉大的時代。國家能源建設已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我們仍需努力、不懈攀登。”王仁坤一直感恩偉大時代和團隊的傳承協作,也時刻銘記自己的使命。
“水電人大展拳腳的時代來臨了。”
——立志推動水電跨越發展
結緣水利,立志治水興能。1986年,王仁坤碩士畢業進入成都院工作,參與設計上世紀中國規模最大水電工程——二灘水電站,並承擔國家“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作為我國首座突破200米大關的高壩工程,二灘工程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為199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引領了中國水電技術第一次飛躍。更重要的是,二灘所積澱形成的完整而成熟體系,為後來拱壩設計提供了“二灘模式”。
隨著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戰略的實施,成都院以溪洛渡、錦屏一級等為代表的重大水電工程加快了前期研究論證進程,為王仁坤及成都院工程師團隊提供了更廣闊舞臺。
王仁坤與團隊研究論證工程設計方案
“水電人大展拳腳的時代到來了。”王仁坤倍加珍惜,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在攻克難題和創新應用中錘鍊本領,也更加堅定科技報國、為民造福的理想。
為全面系統提升自己,王仁坤帶著工程中的問題和思考,師從著名水利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水準能力、思維方法更是有了質的躍升。
王仁坤在近40年職業生涯中,先後主持或設計了國內外20多個大中型水電工程及一系列軍民融合項目。其中,溪洛渡、錦屏一級等巨型工程都已建成投産,摘得了全球工程領域最高榮譽,為推動水電事業跨越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設計的大壩能否稱得上精品?”
——創新成就高壩設計寶典
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是王仁坤幹事業的匠心“密碼”。這在特高拱壩工程設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優秀設計離不開超前的設計思維和系統的設計理念。拱壩是適合於狹窄河谷修建、安全性與經濟性均較優越的壩型。溪洛渡水電站是當時國內僅次於三峽工程、世界第三大水電站,雙曲拱壩高285.5米,裝機容量1386萬千瓦,為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王仁坤陪同潘家錚院士調研溪洛渡工程
作為設計總工程師,王仁坤經常問自己:“我們設計的拱壩是不是既安全又經濟?怎麼才算得上精品設計”“建基面抬高,減少開挖和混凝土,能保證安全嗎?”類似這些問題,經常在他頭腦縈繞。但他明白,主導設計的總負責要有主心骨,不然什麼事也做不成。
夜深人靜,王仁坤仿佛又聽到了遙遠江河的呼喚,又看到了那晝夜奔流的大江,他決心走一條新路,闖一片天地。於是,他從最具挑戰性的拱壩建基面下手。以查清壩址地質條件為基礎,緊緊抓住大壩與地基相互作用及影響的辯證關係,經過巨量數值分析和物理模型驗證,在無數次摸爬滾打之後,創新性提出了特高拱壩合理建基面設計方法與評價體系,力求鍛造出安全可靠、環境和諧、資源節約、經濟合理的精品工程。
這一創新成果運用於溪洛渡設計優化,僅大壩工程較可研批准方案,節省直接投資約6億元。溪洛渡拱壩優化設計報告被潘家錚院士稱為“高壩設計寶典”,為錦屏一級、大崗山、葉巴灘、孟底溝、白鶴灘、烏東德等一系列特高拱壩設計及優化提供借鑒。
王仁坤在葉巴灘水電站勘察地質條件
“有標準才有話語權。”
——系統突破擦亮國家名片
壩高變化,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全局性的。拱壩被認為是壩工界最複雜的建築物。而300米級特高拱壩,擋水荷載巨大,加上特定的地質地震和樞紐泄洪等要求,給設計帶來許多世界級難題。
水電界素有“三峽最大、錦屏最難”的説法。錦屏一級雖壩址處河谷狹窄,但地質條件複雜,且左岸中上部地基條件極差,解決不好將卡住錦屏“脖子”,305米的世界第一高拱壩便無從談起。王仁坤帶領團隊,緊盯影響大壩抗裂“牛鼻子”,大膽突破國際常用的安全論證方法,將大壩與地基作為一個整體,創建了特高拱壩安全控制方法體系與成套技術,完成了世界最大規模、最複雜的壩基處理工程。錦屏一級工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它與溪洛渡水電站作為中國水電引領全球的里程碑工程,均獲得工程界諾貝爾獎——菲迪克傑出工程獎,代表當今世界水電技術最高水準。
突破關鍵技術是工程建設的核心。大崗山壩址區地震基岩設計水準峰值加速度為大壩工程世界最高。高壩遇到強地震,能否“泰山壓頂不彎腰”呢?王仁坤通過專題研究論證,確保了300米級特高拱壩結構抗裂和工程抗震,為高地震烈度地區高壩建設探索出重要成果。特高拱壩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蘆山7.0級地震發生時,剛澆築完成110米的大崗山大壩安然無恙;2022年,瀘定突發6.8級地震,距震中僅21公里的大崗山正常發電。
“有標準才有話語權。”工程規模和技術不斷突破,對適用於200米內壩高的原規範進行修編,顯得刻不容緩,“拱壩設計工匠”王仁坤再次挑起重任。在系統總結吸收新理論、新方法、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基礎上,他主持修編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拱壩設計新標準。
以王仁坤為代表的建設者,守正創新,在設計手段、設計理念、建設方式上不斷突破,填補了多項國內國際空白,並以此形成新的經驗範式和規範標準,將中國水電建設推向世界領先水準,為後續多座拱壩“重器”建設提供系統且成熟參考,有力促進了中國水電建設與技術裝備製造業跨越,對中國水電“走出去”、成為又一“中國名片”起到重要作用,並在不斷衝刺水電“無人區”、攀登“水電珠峰”中奠定強大基礎。
“國家有難,我們不上誰上!”
——投入搶險救災護衛安全
王仁坤在水電建設上造詣深厚、貢獻突出,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譽為“我國特高拱壩設計領域的技術帶頭人和領軍人物”,入選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在災害治理、護衛安全等方面,他同樣展現出可貴品質和高尚情操。謙遜可親,是王仁坤給人最深刻的印象。而當談及成功處置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時,他神情淡然,仿佛只是做了應該去做的事情。
王仁坤(講話者)研究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搶險方案
2018年11月3日,白格滑坡再次堰塞金沙江。堰塞壩高達百米,滿蓄庫容達到7.7億立方米。王仁坤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加處置,下游將遭受巨大損失。
“國家有難,我們不上誰上!”王仁坤在應急搶險會議上動情又堅定地説。為了更全面、及時了解第一手資料,他顧不上高寒缺氧,緊急奔赴現場調查研究。這種風範和力度,既與他幾十年工程建設積澱有關,更與他多次參與包括汶川大地震在內的搶險排險經歷有關。
經過科學研判與充分論證,王仁坤與團隊提出堰塞體開挖泄洪槽、降低潰堰損失方案並被採納實施,搶險救災工作取得了勝利。在國家安危面前,王仁坤十余天少眠不休,再次以身體極限、深厚功底、一腔愛黨報國熱情,彰顯了一位國家大師情懷和一名共産黨員本色。
對待工作,王仁坤虔誠投入;面對榮譽,他總是推辭。他常説,雖然自己是院技術總指揮、總決策,但這些成績,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王仁坤已到退休年紀,但永遠是個赤誠“戰士”,擔任國家能源水電工程高混凝土壩分中心和地下工程分中心主任,始終守望壯闊的山川,守望熱愛的事業,持續為重大工程和國家戰略工程建設,尤其為解決國家重大戰略水電項目的關鍵技術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江河上游,峽谷深處,高原腹地,依舊有他忙碌身影。
江河奔騰不息,攀登歷程不止。這就是王仁坤堅定踐行的人生信條,也是他永不褪色的江河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