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以“極視聽·強賦能”為主題的第十一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拉開帷幕。落地蓉城十一年,這場被譽為“行業年度風向標”的盛會,吸引了2000余家業內企業和機構、5000余位行業代表、近萬名嘉賓齊聚一堂、建言獻策,共促網路視聽産業高品質發展。
當天,多場主題論壇活動陸續舉行。其中,由第十一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組委會主辦、人民視頻承辦的“媒體融合創新發展論壇”,一度引發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活動現場,國家一級演員、原火箭軍文工團團長周煒走上舞臺演講,併發布人民網“軍歌回蕩”專題。在此之前,“中國網四川”圍繞著他在打造“本色文化”品牌方面的近況,同他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話。
關注退役老兵的情感世界
“直到我自己退役那年,才有了真正的感同身受”
上午10時,我們在一處安靜的角落,見到了周煒。和我們之前在電視上見到的形象別無二致,周煒曾作為主持人的職業素養還仍舊保留著,他著裝得體、一絲不茍、條理清晰,用自信且從容的氣質同我們侃侃而談。
在大眾的以往印象中,周煒的身份眾多,例如相聲演員、主持人、製片人等等,而他本次以藝術顧問的“全新身份”亮相,不免引發人們的好奇。對此,周煒解釋道:“受邀擔任藝術顧問,這一機會得益於我今年春節期間製作的一檔節目《2024本色華年》。人民網後來利用其平臺優勢,也特別想關注到‘退役軍人’群體,這種想法跟我當前的工作方向不謀而合。”
眾所週知,周煒也是一名“退役軍人”,有著二十六年的軍旅生涯。“我十八歲走進了軍營,入伍後作為軍隊的文藝工作者,主要為官兵服務演出,一直到2019年退役。對我來説,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是在軍隊形成的,這種紀律嚴明、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以及血濃于水的戰友情,不僅為我奠定了人生的方向,也成了我做事的力量源泉。”回憶起軍營裏的點點滴滴,那段青春、美好的歲月年華,讓周煒感慨萬千。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2019年,作為火箭軍文工團的最後一任團長,周煒脫下軍裝,告別了軍營。“其實我們原來在文工團工作的時候,每年都會送老兵,一到退伍季,卸軍銜、摘領花、披綬帶,舉行向軍營告別的儀式,大家往往都會抱頭痛哭、戀戀不捨。但那時我們把老兵送走以後,又回頭到新兵連去歡迎新兵了,其實並沒有對老兵返鄉後的情感世界投入更多的關注。”周煒坦言,直到他自己退役那年,才有了真正的感同身受,體會到老兵那一瞬間深刻的情感需求。
和大多數退役軍人一樣,身處退役後要融入新環境的“陣痛期”時,周煒經歷了一些心理鬥爭,內心也曾有過迷茫和徬徨。“以前習慣了軍營裏那樣的日常行為規範,但是當自己回家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不再去熟悉的排練場,不再穿上熟悉的服裝,所以我就突然間發覺,我們缺失了對這種人群的關注、關愛。”
專屬作品缺失引發新思考
“深耕老兵文化,為這類群體唱讚歌、做節目”
身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周煒敏銳地察覺到,對於這群曾為祖國揮灑青春汗水、脫下戎裝不改軍人本色的退役老兵,卻很少能在現實中看到以他們的故事、情感、精神作為創作題材的文藝作品。“原來我都是為現役部隊服務,我想我是不是可以深耕老兵文化,為這類群體來唱讚歌、做節目。”專屬於退役老兵的優秀文化作品暫付闕如,這種遺憾帶給周煒新的思考。
2019年8月,全國首檔老兵生活探訪紀實節目《本色》在愛奇藝上線熱播,這也就意味著與以往不同,鏡頭此次對準的是退役軍人群體。節目採用生活探訪的方式,以周煒的個人視角,通過72小時體驗陪伴,借助與人物互動和跟蹤拍攝,走進老兵的真實生活,了解他們的勵志故事。“這個節目在全國是首檔,此前沒有過這樣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鏡頭把退役軍人的生活記錄下來,通過採訪把他們的故事表達出來,以此向這群‘退役不褪色’的老兵們致敬,讓他們在精神層面上,能有一種獲得感、價值感和歸屬感。”作為發起人和製作人,周煒緩緩道出打造這個節目的初衷。
“我自己是以一個退役老兵的身份,走進了十位不同老兵的生活場景,跟他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回顧節目,周煒身為“探訪人”,先後走進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張富清、雅安名山“板車哥”張明洪、大涼山“支教老師”謝彬蓉、拱市聯村“第一書記”蔣乙嘉等十位退役老兵的生活。“每一個人帶給我的感受都很深刻。我當時跟‘板車哥’一塊兒騎三輪車,我才知道他每一天拉這活多麼不容易,還要抽空到物流倉庫去搬運貨物,但他樂觀積極,沒有抱怨,生活也因此越來越富足、美好,這也就印證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周煒感慨地説道。
實際上,無論臺前幕後,周煒都深度參與其中。為了保留節目的“真實感”,同時又要給老兵帶來“意外之喜”,周煒和團隊都花費了不少心思。“我們在每一集的結尾,都設置了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精心策劃的一款‘致敬’。當時,我們找了一百輛三輪車,組織起社會各界的朋友,又請來《軍中綠花》的原唱歌手小曾老師,給‘板車哥’製作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大快閃’。當所有人在文化廣場上為他點讚、歌唱、鼓掌時,他流下了熱淚。但對於我們來説,這些即興發生的事情被鏡頭真實地記錄著,同時還要在保密的情況下,半夜召開策劃會,為主人公在有限的時間內準備‘驚喜’,涉及的工作量巨大,這是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挑戰。”回想起往日的一幕幕,周煒仍記憶猶新,語氣中不免透露著興奮。
就這樣,一部以退役軍人為拍攝對象的優秀文藝作品應運而生。憑藉著有情懷、接地氣的節目魅力,引發大眾的強烈共鳴,讓老兵倍感驚喜,讓觀眾深受感動。周煒説,“這是我這些年來,離開部隊以後,做的一件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就是不停地在跟老兵們打交道,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創作屬於他們的作品。通過這樣暖心的文藝形式,用典型退役老兵故事中的真情實感去打動觀眾的內心,並呼喚更多的社會力量來熱愛、關切這個群體。”
量身打造年味特別節目
“要讓當過兵的人深受觸動,産生共情”
值得稱道的“新探索”收穫了強烈反響,受眾群體也對其給予了更多的期待。2024年春節期間,作為出品人、總製片和總策劃的周煒帶著《2024本色華年》同大家見面,這檔為老兵群體量身打造的年味特色節目,由老兵致敬老兵、講述老兵故事、傳遞老兵精神,延展了老兵文化《本色》主題的精神內核,讓這份久遠的期待得到了迴響。
百人方陣拉歌、軍旅歌曲、情景表演、器樂合奏……這場飽含溫情的視聽盛宴,除了匯集大家耳熟能詳的閻維文、王宏偉、方錦龍等老兵文藝嘉賓以外,還有曾是遼寧艦操作手的北大大學生士兵王心儀、進入環衛系統工作十五年的“抽糞工”李萌等新鮮的老兵形象在熒屏上出現。“我想對於觀眾來説,這屆春晚能夠用多種文藝演出形式吸引到很多沒有當過兵、對這個垂類人群不熟悉之人的眼球,滿足其‘獵奇心理’,讓他們跟著節奏走進老兵的世界,了解他們的生活,同時使當過兵的人看到這些老兵後都會深受觸動、産生共情,看到一個就會想到十個、想到百個、想到自己。”周煒表示,這就是《2024本色華年》節目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國首檔老兵年味特別節目,《2024本色華年》首次將綜藝節目與故事短劇結合起來,推出系列短劇《老兵的年》之《還在》《記憶》《兄弟》,以退役軍人的視角,表達彼此間的深情厚誼,彰顯本色不改的軍人風采,內容形式新穎,深受觀眾好評。周煒坦言,“為了符合大家當前這種‘快節奏’的收視習慣,我們開始了一些新的嘗試,去拍了系列故事短劇。結合數據來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大家對這種形式非常喜歡,能夠感受到背後蘊含的強烈情感。我們以後可能會大量嘗試做退役軍人題材的短劇,讓更多的年輕人能看到燃情、熱血、正能量的一幕,看到戰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
除了端出《本色》《2024本色華年》這類“文化大餐”,滿足退役老兵的精神需求以外。立春當天(2月4日),“本色華年”發揮其志願和公益的最大特色,組織起一支三十余人的專業文化志願服務隊走進社區,為現役官兵、退役軍人、軍屬和其他優撫對象送去節日問候。“我們帶著這些書法家、藝術家走進基層,給他們唱歌、寫‘福’字、包餃子,就是希望通過生活中一點一滴,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把愛國擁軍、尊軍崇軍化為實際行動。”周煒深情地説道。
探尋“本色文化”精神實質
“借助媒體融合,服務老兵群體精神生活”
褪去戎裝,本色依舊。“探索服務老兵的文化內容”這件事,貫穿著周煒自退役後六年間的生活。他説,“本色文化”不同於軍旅文化,從退役軍人的角度入手,它是軍旅文化的延續,是紅色基因的傳承,是新中國幾代人踐行的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當下新時代的呼喚。探尋“本色文化”精神實質,就是讓年輕人積極來當兵,讓現役軍人安心當好兵,讓退役軍人不後悔當過兵。
“條條大路通羅馬”,對於周煒來説,此次在“人民網+”客戶端上共建“軍歌回蕩”專題,借助其政治優勢、科技優勢、平臺優勢,為他服務老兵群體精神文化生活,開闢出了新的路徑。“軍歌回蕩”專題開設後,退役軍人可以通過“一起唱軍歌”平臺,線上K歌、連麥、分享;再次參與“拉歌”,為“軍歌好聲音”點讚;還能了解軍歌背後的創作故事,豐富、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軍歌是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的共同回憶和情感紐帶,當激情澎湃的“拉歌聲”在耳畔響起,能讓老兵們思緒閃回從前,重溫那段身披戎裝、保家衛國的軍旅生涯,重拾那份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
據介紹,“軍歌回蕩”專題設置了軍營之聲、連隊互動、融媒體策劃、短視頻匯集、人民服務站等欄目。此外,專題擬與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合作,研發AI Agent(人工智慧體),便捷服務廣大現役軍人和退役老兵。“以人為本,內容為王。”周煒透露,作為“軍歌回蕩”專題的藝術顧問,未來主要還是承擔內容方面的打造和把關工作,保持文藝工作者的專業水準,同時也要貼近生活“接地氣”,從而滿足專題內容高標準、高品質的建設要求。
“其實,一首軍歌可能會影響到很多社會群體,比如説《為了誰》《小白楊》《説句心裏話》……這些歌曲被人廣為傳唱,形成了非常廣泛的社會效應和應用場景,所以我們的專題也不只是面對現役軍人和退役老兵,我們始終關注‘服務美好生活’,希望社會大眾都能通過這一首首熟悉的軍歌,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力量源泉。”周煒滿懷著信心和期待,如是説道。(張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