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圈養到放歸,大熊貓如何重返自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3-15 13:59:38 編輯:林銳森 點擊: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遊人如織,不斷傳來歡聲笑語。人們排起長隊,高舉手機和“長槍短炮”,對準“花花”,唯願捕捉到它最可愛的瞬間。
這只眾人追捧的雌性大熊貓不到四歲,本名“和花”,但“花花”的昵稱在社交媒體上更為響亮。在過去的一年裏,它的“網紅”程度可能超過了所有頂流明星。2月9日除夕夜,飼養員“譚爺爺”帶著它的玩偶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而留在基地的“花花”本熊當晚卻被意外地留在了外場,於是大年夜的全網熱搜也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們如此疼愛“花花”,理由充足:它的外形很有辨識度,性格可愛溫順,不排斥和人近距離接觸,聽得懂“譚爺爺”用四川話叫它過來吃飯,在遊客們的招呼聲中也會隨時“賣萌”。它天生右後腿腳掌外翻,無法爬樹,奔跑速度較慢,吃東西時也總被其他熊貓搶食,時常需要開小灶加餐。“花花”和關愛它的人們一起,成為了慰藉心靈的存在。
在人聲鼎沸的熊貓基地西北100多公里外,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基地裏則是一片靜謐。並不對外開放的高山茂林裏,熊貓媽媽帶著自己的幼仔,在廣闊的野外空間學習找竹子、找水源、爬樹躲避危險。

圖片來源:財新記者 王碩
在這些熊貓身邊,其實也有人的陪伴,只不過他們必須盡一切可能隱藏自己的氣息,從照顧幼仔開始,工作人員就要身穿“熊貓人”偽裝服,涂上熊貓尿液和糞便的氣味,飼養員牟仕傑能模倣熊貓的各種叫聲,需要偷偷地給熊貓媽媽喂食,避免幼仔看到對人形成依賴。
野化培訓的工作細緻而繁瑣。工作人員們還要天天監測熊貓項圈裏錄下的聲音,了解它們的每天活動和行蹤,隨時準備處置意外風險。牟仕傑的同事韋華2016年被熊貓媽媽喜妹襲擊受了重傷,休養一年才能出院。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剛剛創建的1980年代,中國的野生大熊貓種群經歷著“生死時刻”,數量下降到只有1000隻出頭。保護棲息地和圈養大熊貓的野化放歸一起被提上日程。熊貓中心的首位主任胡錦矗,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科研第一人,他提出應當為一些野生種群引入圈養大熊貓的異質種群。
“人工飼養、繁育大熊貓,不是大熊貓易地保護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繁育出的大熊貓後代能夠具備前代所具有的在野外生存的一切生物學能力和特性,這是大熊貓圈養繁殖必須面對的挑戰。”1997年的一份國際研討會報告裏這樣寫道。
經過深入的學術討論和調研,大熊貓野化放歸項目2003年正式啟動。項目一期歷經了首只放歸大熊貓祥祥受傷去世、汶川地震嚴重損毀基地等嚴峻考驗。到2010年,重啟的項目二期對放歸地和野化培訓方式又做出了重大調整。

2017年11月23日,四川雅安,大熊貓“映雪”被放歸。當日11時10分,大熊貓“映雪”與“八喜”相繼出籠,一路小跑進入山林,從此回歸自然。圖:安源/中新社/視覺中國
至今共有12隻圈養大熊貓被放歸,10隻存活。還有更多幼年大熊貓在多個不同的基地進行或者經歷了野化培訓,這其中包括了“花花”的親姐姐“和雨”,還有去年從日本回國的另一隻網紅“香香”,不過對於從小就與人類密切接觸的“香香”來説,野化的道路會更加艱難。
熊貓研究泰斗胡錦矗在2023年去世,他身後中國已經有日趨完善的熊貓繁育和科研系統。而人工繁育到新一代大熊貓們,在專家們精心的評估之後,會走向各自迥異的“熊生道路”。
你想走進野化大熊貓的世界嗎?來讀《財新週刊》的封面報道《放歸大熊貓》吧,財新記者王碩到實地採訪,近2萬字圖文並茂,精彩翔實。
封面|大熊貓放歸實驗20年它們如何學會野外生存?https://mp.weixin.qq.com/s/5J70XJ676WOBHFvLQt3ncA(財新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