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濛溪河遺址入選2023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遠古人類生活有跡可循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4-01-31 15:51:00 編輯:戚譯升 點擊:

1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舉行。活動評選出了六項入選的“2023年中國六項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以及六項入圍的考古新發現。四川資陽濛溪河遺址成為四川唯一入選該評選的遺址項目。

據參與濛溪河遺址植物遺存研究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萬嬌介紹,濛溪河遺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遺址,這裡的植物遺存多樣,包括了植物種子、植物果實,以及通常難以保存的植物芽苞、植物枝葉四大類。目前,已經鑒定出柏科、殼鬥科、豆科、樺木科、茜草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石竹科、葫蘆科、蓼科、莎草科等30余科。其中殼鬥科、莎草科、薔薇科、十字花科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
結合最新的統計數據,數量最多的遺存集中在殼鬥科。遺存數量排名第二的薔薇科植物遺存集中在懸鉤子屬。接下來遺存數量排序依次是冬青科、接骨草、莎草科。
4萬多年前的先民可享用這些食物
“劃痕”與受火痕跡可探索人類行為
萬嬌介紹,現在人們所了解的殼鬥科水青岡屬植物為落葉喬木,果實秋天成熟,多生長于四川東部與湖北西部,與濛溪河遺址的地理位置比較吻合。這類植物多與樺木屬、櫟屬等植物種類組成混交林。在濛溪河遺址,同樣發現了樺木科、櫟屬的植物遺存,這也接近混交林的這種認識。“這是否暗示著濛溪河當時的植被環境,還要等更進一步的數據出來才能推測。”

濛溪河遺址出土種子遺存
而在殼鬥科植物中,果實可食用的還有櫟屬類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説的橡子。此類植物果實同樣在濛溪河遺址中有發現。
“綿綿葛藟,在河之滸。”《詩經》中記載的“葛藟葡萄”,此次在濛溪河遺址中也有發現。並且,《詩經》中記載採摘葛藟葡萄的地點位於水邊,這也與濛溪河遺址的環境相似。有著各種酸甜漿果果實的懸鉤子屬植物遺存也濛溪河遺址有所發現。生活在幾萬年前的濛溪河先民,已經品嘗到了酸酸甜甜的水果。此外,遺存數量排名第五、生活在水邊的莎草科植物同樣是可以食用。

濛溪河遺址出土的核桃
萬嬌特別提到,在殼鬥科植物果實的殼鬥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規則的劃痕。“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應該跟人類無意識的活動有關。”
受火爆開、炭化的堅果,受火後出現的疏鬆空隙,以及莎草上的受火痕跡,在濛溪河的植物遺存中,還發現了明確的受火痕跡。這或許為人類如何利用植物資源提供了線索。

濛溪河遺址出土木器
飽水環境得以保留大量植物遺存
彌補採集狩獵經濟研究中的缺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在談及濛溪河遺址的時候提到,濛溪河遺址埋藏條件得天獨厚,因此遺存保留相對完整。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也在採訪中談及了這一點,正是因為濛溪河遺址處在飽水的環境中,因此保留了非常好的有機材料,尤其是植物材料,例如樹木、種子、木製品等。“植物是有機質,很難長期在遺址中保存下來。舊石器遺址中很少能見到植物遺存,在距今5萬到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植物遺存就更罕見了。”濛溪河遺址出土的大量的植物遺存,為考古工作者研究遠古人類利用植物的情況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和機會。

孢粉
除此之外趙志軍還提到,農業社會是從採集狩獵經濟發展而來。但因為植物遺存的缺乏,以往學界對古代採集狩獵經濟的研究只能對其中的狩獵方面進行討論,對採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但古代人類獲取食物,更多的是依賴採集,因為植物類食物的採集更穩定,動物類食物的獵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濛溪河遺址的發現,能夠彌補遠古採集狩獵經濟的研究中一個很大的缺環。“濛溪河遺址打開了這扇窗戶。”
而在濛溪河遺址接下來的植物考古學遺存研究中,趙志軍認為應當重點關注兩個方面。首先是濛溪河先民的植物遺存有哪些?其次就是他們如何獲得、加工這些植物。“比如説濛溪河遺址發現了很多可食用的橡子遺存。但我們知道,橡子是有毒的,例如單寧,所以在食用之前需要先處理。濛溪河先民如何處理這些橡子,使其能夠食用,這也是我們要進一步研究的。”此外,濛溪河遺址中還發現了葫蘆科的植物遺存,這同樣也是可供食用的植物。趙志軍相信,通過更深入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完善濛溪河先民的“食譜”。

部分炭化種子
濛溪河遺址填補了5至7萬年前,人類對植物利用情況的空白,通過全面、大量、系統的浮選、鑒定、研究,能夠系統增進對現代人演化過程中複雜行為的理解,實證農業社會之前,採集經濟的存在,系統、量化討論採集經濟相關的內容。“濛溪河遺址出土植物遺存的研究空間,已經超出了現有學界的想像。它能夠讓考古學界進一步探究遠古人類如何生存在大地之上。”趙志軍説。(肖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