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長長的淡黃色細絲墊在膝上,用刮刀壓住,均勻抽過,刀口下捲起了細細的刨花。用手指挑起一根細絲,輕輕一吹,細絲便嫋嫋飄動起來。放在髮絲上,除了顏色不同,粗細不相上下,令人難以相信眼前這竟是竹絲。1月4日下午,自貢市貢井區艾葉古鎮六房村一座古建築“天宮堂”內,兩名龔扇製作者正坐在窗前凝神靜氣、動作嫺熟地在膝上刮制用於編織龔扇的竹絲,來自成都理工大學的師生則或圍成一圈用相機記錄,或目不轉睛地欣賞室內陳列的龔扇作品。
這裡是自貢龔扇竹編工藝廠,也是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1月2日至5日,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新聞傳播係廣告學專業師生團隊一行57人,在自貢市開展以“非遺‘帶鹽’炫彩自貢”為主題的廣告策劃與製作社會實踐課程。這是繼2023年成都理工大學與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文創實踐教學基地後的又一新舉措。
師生親手體驗非遺技藝
手工之外感受匠心精神
據自貢市文化與旅遊局文創科長鄧玉冰介紹,自貢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其中包括四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以“高大新奇”聲名遠播的自貢燈會、從宋代沿襲至今的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龔扇”和“自貢扎染”。
龔扇,清代時被賜名“宮扇”,因扇面光滑,輕薄透光,又被稱為“蟬翼扇”,多次作為外事活動中的珍貴“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據龔扇第五代傳承人之一龔倩介紹,龔扇由細如髮絲的竹絲精製而成。將精選慈竹皮撕出不同層次,製成0.01~0.015毫米細的竹絲,利用竹絲天然色彩差異和不同編法,織成圖案。一面小小的團扇,一個人獨立製作,從備料、制絲到編織、繃扇,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看到細膩的花鳥人物圖紋隨角度變化若隱若現,正看、左看、右看均呈現不同色調,精巧淡雅,如同織錦,參觀龔扇製作的學生王嘉楠説:“本來以為龔扇和別的扇子區別不大,了解之後才發現它的工藝非常獨特,製作真的很複雜。龔扇所承載的工匠精神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自貢龔扇傳承人龔倩為成都理工大學廣告學專業的學生講解
自貢扎染古稱“蜀纈”,其特色是以針代筆,扎纈染色,使用多種染料,多次浸染,呈現出美麗豐富的圖案和多種色彩。在位於自流井區一棟樓房的自貢扎染傳承基地中,成都理工大學的師生一起,在自貢扎染傳承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常麗先以及傳承人曹東瓊的指導下穿針、串線、捆紮、染色,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幅扎染作品。常麗先手把手親切地指導學生:“別看串線好像簡單,其實很考驗眼力,一步錯,步步錯……”最後,師生陸續帶著手套小心翼翼地解開扎著棉布的線:“成功了!”“好像開盲盒啊!”“好漂亮!”
自貢扎染傳承人常麗先指導成都理工大學廣告學專業學生
體驗非遺新生命力
年輕力量支援非遺傳播與宣傳
1月3日下午,在鄧玉冰的帶領下,師生們戴著安全帽進入了春節大型燈會製作施工現場。這還是首次有大學生進入自貢燈會的施工現場。此前,師生參觀了位於綵燈公園的中國綵燈博物館與胡德芳綵燈工作室,接觸了傳統綵燈製作工藝。在施工現場,學生們發現現場還運用了各種新型材料進行大型綵燈藝術裝置製作。這讓他們對這項歷史久遠的非遺技藝又有了新的認識。
鄧玉冰表示,成都理工大學廣告學專業師生團隊具有創新的思維和專業的廣告行銷知識,將為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播提供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鄧玉冰還提到,大學生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喜好,讓他們參與到創意非遺文創産品的設計與推廣中來,更能助力非遺的推廣與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據了解,此次實踐期間,成都理工大學師生團隊參觀了自貢龔扇、自貢燈會、自貢井鹽深鑽汲制工藝、自貢扎染等國家級非遺相關博物館、遺址和傳習基地,除了親自體驗非遺技藝,還拍攝、記錄了大量素材,並在遊客中開展了現場問卷調查和訪談,進一步了解了自貢四大非遺傳播現狀,以便完成後續廣告策劃與創意作品製作。蒲嬌、韓冰、羅格等同學一致表示,此次考察與實踐扭轉了她們對非遺的刻板印象,“以前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很遠,親身體驗過後覺得很有趣,願意主動了解和推廣非遺文化。”
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新聞傳播係廣告學專業負責人劉硯議認為,此次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機會,也將為自貢的非遺文化帶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她表示,已與自貢文旅局達成共識,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探索更多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傳播的合作模式,共同為推動非遺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據悉,近年來,成都理工大學始終將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體系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24年,學校與成都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合作已推進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成渝雙城非遺主題展等系列非遺傳承傳播工作,將持續助力非遺傳承傳播融入課程體系。(徐春娟 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