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怎麼樣、浮游動植物種類如何、底棲動物有哪些……為摸清赤水河水生態“家底”,了解水生態變化趨勢,近段時間以來,瀘州水質監測中心持續在赤水河四川段流域範圍內,開展水生態監測取樣工作。
採集水生態樣本,跟魚群不期而遇
5月30日上午9點,赤水河流域合江段,川黔交界採集點位,一群身著救生衣的工作人員來到河邊,拿出採水器、浮游生物網、採泥器等工具,對水中浮游生物以及河底淤泥中的底棲動物進行採樣。加試劑、取水樣、貼標簽……整個採樣過程一氣呵成。受所處位置水環境影響,有時甚至要採集10多次才能取到合適樣本。
流經雲、貴、川三省的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一條保持自然流態(水流的各種運動形態)的一級支流,由於全流域尚未修建大壩,也是長江上游眾多珍稀特有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
調查表明,赤水河流域分佈有魚類160余種,其中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40余種。隨著長江幹流和其他大型支流水電的梯級開發,赤水河在珍稀特有魚類保護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魚類從幹流遷徙到赤水河流域繁衍,被稱為不少長江上游魚類“最後的庇護所”。
“2020年以來,瀘州水質監測中心每年都會在赤水河干流瀘州段上游、中游和下游3個監測斷面取樣,並開展水生態監測。”中心技術負責人劉穎介紹道,對這些點位開展生態環境、浮游動植物及底棲動物監測,能夠進一步摸清赤水河的水生態“家底”,了解水生態變化趨勢。
保護赤水河,水生態環境是重中之重。具體是變好變壞,則需一組組客觀真實的監測參數去佐證。
樣本採集現場,工作人員曠運佳從赤水河裏取出一份水樣,肉眼看去,河水還算清澈。“水清與水生態環境的品質還不能完全畫等號,還要通過相關水生生物的指標來確定水生態系統的情況。”曠運佳説道。
“水生態監測除了監測基本的水質參數,還有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這三大類。”曠運佳介紹道,為保證樣品有效性,現場採集後要立即進行篩洗、挑選,並添加保存劑進行封裝。
“在樣本採集間隙,偶爾能看到不遠處魚兒躍出水面的場景。”曠運佳説,在赤水河流域不同河段採樣,不僅能看到水清岸綠,還時常與各種魚群不期而遇,周邊生態環境變好,倒是肉眼可見。
監測浮游植物,靠的是眼力和耐心
“浮游植物就是水中的各種藻類,也是浮游動物的食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營養物質,為魚類和其他生物提供氧氣,但若浮游植物過多,就會在短時間內急劇繁殖,從而爆發水華現象(海水中稱赤潮),對河流中的其他生物産生毀滅性打擊。”瀘州水質監測中心監測員郭軍介紹道,通過對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進行監測,能夠了解當前水域基本水生態狀況,預測水華發生的可能性。
“底棲動物棲息在淺灘和水底泥沙中,或附著在水生植被和石塊上,它們對水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當水體被污染,底棲動物群落結構會隨之改變,重建又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底棲動物也被稱為‘水下哨兵’。”曠運佳邊説邊將採集樣品倒入搪瓷盤中,現場對底棲動物樣品進行挑選,然後將樣本用70%的酒精進行保存並貼上標簽。
“樣品採集完,將在實驗室完成檢測,然後再根據相關數據進行全面系統分析、評估,為保護赤水河水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撐。”劉穎説,以前是通過簡單的水質指標來判斷水環境的狀況,現在則是在水質的基礎上聚焦水生態監測,圍繞著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對水域展開更為全面的評價。
下午3點,採樣工作結束,監測人員又馬不停蹄趕回實驗室,對所採集樣品進行鑒定和計數,然後再對結果進行分析。
實驗室裏,技術人員將採集的樣品經濃縮沉澱後吸入計數框中壓製成片,用顯微鏡觀察記錄水生植物的種屬科目、數量等指標。“一般來説,檢測到的水生生物種類越多,就説明水質越好。”
在微觀世界中,幾微米浮游生物的種類多達幾萬種,它們群聚、排列的方式變化多樣,有些種群還高度相似,需要不停追蹤,並且把它們辨認出來,不但要具備大量專業知識,還要有眼力和耐力。
開展赤水河水生態監測,不只是詳細了解赤水河水生生物的多樣性狀況,準確反映水生態問題、評估水生態治理成效,還將為開展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改善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等提供科學數據。劉穎表示,目前,瀘州水質監測中心正不斷強化提升水質水生態監測服務能力,在加強瀘州境內河流水質監測的同時,推進赤水河水生態監測,為進一步推動瀘州河湖健康做好技術支撐。(曾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