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雙興國際社區背後的探索與破局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2-18 17:54:59 編輯:戚譯升 點擊:
11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午後,幾名20歲上下的年輕人踩著樹下細碎的陽光向圖書館走去。館內寬敞,讀書人不少,氣氛卻安靜。斑斕的書冊、氤氳的咖啡香,加上求知的少年,好似大學圖書館的平凡場景。
將鏡頭逐漸拉遠,當圖書館縮成了畫面中的一個小小坐標,周圍的繁忙與熱烈,全然顯露了出來。

仁寶、緯創、京東方、通威、新易盛……這些上市公司、世界500強企業的廠區坐落於此,每天有數萬産業工人在這裡揮汗生産。時逢年底,通威太陽能雙流基地五期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上市公司新易盛在雙流的新園區也已經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 
這是位於成都市雙流區的黃甲街道。近十萬産業工人構成了這裡超七成的人口。而一座擁有4萬冊藏書的社區圖書館,就佇立在産業工人最為集中的雙興國際社區。
熱火朝天的工廠、安靜文藝的圖書館,一動一靜,看似並不相關,實則息息相關。高密度的産業工人住宿區,是企業快速發展而形成的産物,同時也為企業管理、為城市治理帶來了一系列具體問題。“産業工人8小時以外的生活品質,直接關聯著8小時以內的生産品質。”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智庫工作處專家石明説。也正因如此,許多企業將産業工人的居住、配套與服務,作為了考察投資地的重要條件之一。
政府接得住項目,就要跟得上管理,這是營商環境的彰顯,更是治理能力的體現。在成都,以産業工人為主要人口的居住區並不在少數。在國內許多工業強市,對産業工人集宿區管理方式的改革與創新,也是重要課題。
成都是如何探索的?
走進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雙興國際社區,以一座圖書館切入,抽絲剝繭,看一座産業工人社區背後的探索與破局。
有圖書館、自習室、音樂廳、足球場…… 為十萬産業工人辦一座“社區大學”
雙興國際社區的足球場上,總是不乏奔跑的青年。他們在綠茵上滴下汗水,綠茵場更顯生機一片。這是個高密度的社區,佔地面積僅360畝,卻居住了超過1萬人口。高峰期時,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萬。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2歲,正青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都是聚集於此的26家重點企業職工。
雙興國際社區因産業而生,一線産業工人們居住於此、生活於此。不同於許多産業工人工廠、住宿區兩點一線的單調,雙興國際社區處處透著文藝的“調調”。
步入社區,一座大型圖書館最吸睛。那裏面積足有2700平方米,四萬冊藏書琳瑯滿目,二層自習室的書桌旁,是一張張求知的年輕面孔。圖書館的顯眼處,立著印有本月課程表的公示牌。這裡平均每2-3天就會有一堂面向社區産業工人們的課程開講,11月的課程有“網際網路行銷師”“短視頻策劃包裝”“生活美學社——插花”“職場必修技能”“企業家講座”……這裡甚至還引入了學歷提昇平臺,為産業工人們提供學歷提升的機會與選擇。
走出圖書館,向左轉,一座1500平方米的小型多功能音樂廳正要啟動建設;向右轉,兩層高的青年樂動空間一層用於健身,另一層則搭建起“經開區創新創業技能孵化平臺”,為産業工人們提供電工、叉車、物流等相關技能的教學、實訓,以及專業技能的鑒定與考核。
圖書館、自習室、音樂廳、足球場、技能教學與實訓室,社區改造出近2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再加上周圍用數字排序的一棟棟住宿樓,這裡的場景與配置幾乎像是一座大學。
“我們的理念就是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黨工委書記尹宏波介紹稱,2021年底,雙興國際社區首創提出這一理念,並成立了“空港新居民大學”。
也正是那時起,原本“兩點一線”的産業工人居住區開始為工人們搭建起種種學習與活動的平臺。這些平臺輻射整個黃甲街道的10萬産業工人,於是每個進廠的工人,都擁有了開啟“大學生涯”的機會與別樣體驗。
其實,為産業工人們辦“大學”,是個挺有挑戰性的嘗試。這也是雙興國際社區基於社區人口結構與特性作出的嘗試。雙興國際社區的人口有3個鮮明的“三七開”特點——男多女少,性別比例“三七開”;年齡比例“三七開”,18-25歲之間的人口超過了70%;還有學歷比例“三七開”,學歷在高中、專科的人口占比約為70%,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則佔30%。
走進工人宿舍,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年輕稚氣的面孔,他們充滿了朝氣,讓人仿佛置身於大學校園。基於此,“能不能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這個想法應運而生。
附近優質的高校資源,為這個想法提供了堅實支撐。雙興國際社區請來了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成都資訊工程大學等駐雙流區高校,一起商討能不能把大學的師資、專業等資源向工人們開放。各大高校本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社區的想法一拍即合,隨即與社區達成校地合作。緊接著,中公教育等社會教育機構也紛紛加入合作行列,一起為工人們搭建學歷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訓的平臺,“空港新居民大學”正式誕生。
有了大學,怎麼能沒有一座圖書館呢?那是大學的標誌。社區又把目光投向了總面積達2700平方米的廢棄工人食堂,通過廣泛徵集工人意見,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希望有一個相對安靜、舒適的學習、休閒空間,於是面向十萬産業工人的大型社區圖書館建了起來。
意料之外,或許也是預想之中,圖書館徹底火了。
“書卷氣多了,浮躁氣少了”  産業工人的“8小時”之外
每到臨近下班,成都京東方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梁新多少會有點著急:“得去圖書館二樓佔位置了,晚了自習桌就滿了。”梁新是雙興國際社區圖書館的常客,在二樓臨近過道的角落,她有一個自己長期落座的位置,一杯奶茶、一本書、一副耳機,構成了她工作“8小時”之外的清閒時光。
24歲的林航的“8小時”之外,卻並不清閒。這位來自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的小夥子,通過“空港新居民大學”的學歷提昇平臺報名了專升本的學習與考試,他想圓一圓大學夢。
18歲就進入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工作的林航,6年前就住進了雙興國際社區的“産業工人宿舍”。中專學歷的他,那時還沒有太多對未來的“遠景規劃”。近兩年,社區開始變樣了,圖書館建起來了,各類興趣課程安排起來了,真正關乎職工職業成長的技能培訓認證與學歷提昇平臺,也紛紛搭建起來了。他發現,“原來一個更優秀的自己,是觸手可及的。”
林航兩年前就報名了社區提供的電工培訓,雖然那與自己的崗位技能毫無關係。“但多學一樣技術總是好的。”他説,況且根據社區聯合企業提供的優惠,培訓考證的費用,自己只需要出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由社區與企業來出。常在圖書館開講的“企業家講堂”,也是林航的“必修課”。工作在一線,他從沒想過自己有機會聽到附近這些大企業的老闆、高管們分享閱歷與人生。他於是開始學習英語,“這可能是個比電工更實用的技能”,林航説,不僅自己,住在雙興國際社區的許多産業工人們,都變得不太一樣了。林航不太會總結這種變化,但他認同公司裏常説的一句評價:“書卷氣多了,浮躁氣少了。”
意識到這種變化後,許多企業管理者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
“空港新居民大學剛辦起來的時候,圖書館搞讀書會活動,很多企業不願組織員工參與,理由是怕耽誤生産。”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雙興便民服務站黨支部書記、工作站站長夏小金回憶説,但首場讀書會舉辦後,發到網上的圖文竟然累計超過了百萬點擊量,工人們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後來的一場讀書會,曾擔心耽誤生産的一位企業高管直接主動組織了上百名員工來參與。這是對當下的生産收益與長遠的無形收益之間,作出的取捨。
在圖書館的一層學習區,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主動捐贈了許多臺電腦,供前來學習的産業工人們無償使用。“説來奇怪,這些孩子以前總愛泡網吧。”夏小金感慨地説,但來這邊用電腦的孩子,沒有一個用來打遊戲。
“他們似乎對知識有著某種敬畏。”夏小金回憶起圖書館剛建起來時,很多孩子甚至不敢往裏走,走進去了,也不敢拆掉書的塑膠膜。“但我們是鼓勵他們拆書的,每一冊都可以拆,都可以隨便看。”
現在,他們已經習慣在這裡上課、閱讀、喝咖啡。圖書館已經成為居住於此的産業工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許多人“8小時”之後的寄託與依戀。
夏小金説,社區裏有331人像林航一樣,在進行著學歷提升培訓。有240人,參與了社區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目前,這些數字仍在迅速上升。
優化營商環境的“新打法”:當好企業的“後勤部”
在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一片佔地約40畝的新廠區剛剛完成建設,再過不久就要迎來數千名職工的入駐。那是四川新易盛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新園區,待正式投用後,這家原本擁有一千余名一線産業工人的企業,將進一步擴大産能,再新增近一倍産業工人進廠。
“公司趕上了行業風口”,四川新易盛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林小鳳介紹稱,作為專注于光模組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的企業,新易盛深耕光通信行業領域,市場越做越大,已是全球核心的光通信模組供應商。但除去市場因素,讓公司有底氣進一步追加投資、擴大産能原因中,少不了營商環境的加持。
林小鳳坦言,企業工人隊伍壯大後,大批工人將入住附近的雙興國際社區,這為企業擴大産能解決了“後顧之憂”。
另一邊,通威太陽能雙流基地五期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我們現在正在測算工人住宿的需求量。”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資深專員廖嵐説,項目投用後,預計將新增上千名産業工人入住到雙興國際社區。而在此之前,公司已有1300-1400名産業工人長期居住在雙興國際社區。
其實雙興國際社區更多的入住者,來自仁寶和緯創兩家台資企業,兩家企業十餘年前就已在蓉投資,均為世界500強。高峰期時,兩家企業各自入駐的産業工人數量能達到5000-8000人。
當然,對於社區而言,能不能將人“安排得下”只是考驗的第一步,能不能“安排得好”才是重頭文章。在緯創資通(成都)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郭玉江看來,一方面,黃甲街道將法律、社保、勞動保護、企業招聘、醫療、社會治安等服務盡可能下沉到雙興國際社區,實現其一站式的審批服務及日常服務;另一方面,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社區不僅構建起多元的學習與生活場景,産業工人隊伍的素質也在顯著提升。基於雙興國際社區的一站式服務與學習場景的搭建,“在這裡,我們只需要集中精力搞生産,沒有太多後顧之憂。”
仁寶電腦(成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資深管理師蔡莎則是從企業用工成本的角度,算了一筆經濟賬。“首先,空港新居民大學的各類課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蔡莎説,再者,專業技能的培訓認定、學歷提升等平臺,提高了員工自我提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企業工人隊伍的素質。“員工的迅速成長,對企業人力而言,無疑是樁高性價比的事。”
放眼全國,地方政府對産業工人集中居住區管理模式的積極探索與變革,已被視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新打法”。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智庫工作處專家石明看來,這是當地提升自身區域競爭力、吸引力的有力抓手。因為“8小時”外的生活深深影響著“8小時”內的生産。石明也曾帶隊去到雙興國際社區調研,並覺得以“大學”的理念來切入,對産業工人提供配套服務與場景營造,很是巧妙。“企業管理上能夠更加安心。”他説,當年輕的産業工人有了學習和向上的勁頭,“擺爛”的心態少了,生産的積極性必然會更高。另一層,企業發展也會更加有信心。因為企業能夠聚精會神搞生産,將當好“後勤部”、守好“大後方”的重任,交給社區。
據了解,成都市雙流區圍繞“三個做優做強”對鎮(街道)明確了“432”組團化發展路徑。其中,雙流區黃甲街道作為“2”組團當中的“適航新興産業集聚區”,主要工作方向和目標就是做好産業園區保障服務。這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新打法”,也是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從産業工人住宿區到國際化社區 一筆高效能治理助推高品質發展的“社會賬”
事實上,許多工業強市、強縣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産業工人集中居住區,誰來管?怎麼管?如何管好?這不僅是營商環境的體現,更是對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的考驗,關係到居民生活的品質與溫度,關係到産業工人群體的安居與成長。
當前,成都共有産業工人600萬人。而具體到雙流區黃甲街道,産業工人的數字有近10萬人,佔街道服務總人口的4/5。
“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背後不僅有一筆企業八小時之外的“經濟賬”,更有一筆高效能治理助推高品質發展的“社會賬”。因為有效的社會治理機制,才是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雙興國際社區破題産業工人集中住宿區管理的“金鑰匙”。
近兩年,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雙興國際社區積極邁上産業工人集中居住區社區化管理的探索之路。“其實雙興國際社區並非正式建制社區。”夏小金説,但雙興國際社區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採用社區化管理,近兩年,就吸聚社區內的7家“兩新”黨組織,成立了雙興國際社區綜合黨委。正是綜合黨委的搭臺,讓政府部門的資源進來了,高校師資的力量進來了,與各企業、社區建立起合作共建機制,為産業工人們開闢新場景,把社區服務的品質提起來了。
在這場探索之中,産業新居民與社區的融合發展始終是重要方向。在石明看來,産業工人是一支極其龐大,也極其重要的隊伍。他們以青年人居多,在服務企業、服務生産的同時,他們渴望提升、渴望社交、渴望優質的生活、渴望光明的未來。這需要地方政府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服務思路,為産業工人搭建起學習、交往的平臺,豐富各類生活場景,讓産業工人更快融入當地生活,找到歸屬感。
今年7月,四川省提出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並印發了《關於建設青年發展型省份的若干措施》;11月底,成都市也提出將高品質全域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支援區(市)縣打造各具特色的全國、全省試點,建成青年發展型社區100個。

雙興國際社區推行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也是在探索建設青年發展型社區。其思路,是基於産業工人群體社會治理的需要,通過社區服務進入、辦學理念切入、部門職能注入,實現産業工人集中居住區的社區化治理,讓産業社區變“大學”、産業人口變社區居民,讓産業工人在社區實現身份生活的融入,成為共建共治共用的共同體。
“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深化産業新居民融合治理,響應成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部署,先行建設青年發展型社區,讓更多的外來人口和産業工人享受社區‘大學’的服務,為成長髮展添翼。”尹宏波介紹。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雙興國際社區還將推動辦學模式進一步向成都雙流經開區上千家企業覆蓋,不斷擴大區域共駐共建“朋友圈”,實現10萬産業工人社區服務“零距離”。
這是在以營商“軟環境”,提升發展的“硬實力”,也是在以繡花功夫,探索社區治理的新路徑。以辦大學的理念辦社區,助力産業青年創新逐夢,讓産業工人們白天企業工作有勁頭、晚上社區生活有想頭、未來人生規劃有盼頭。更為重要的是,這給予了勞動者關懷與尊重,讓産業工人們敢創造、能圓夢!(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