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擔共用 成都新都一小區從信義治理邁向信任互助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2-08 17:15:24 編輯:趙丹丹 點擊:

寬敞氣派的大門、青蔥郁翠的綠化植被、熱鬧非凡的議事空間、互相問候的過路鄰居……如今,成都市新都區桂湖街道桂中社區南河灣小區的居民直觀地感受到“信託制”物業給小區帶來的勃勃生機。

作為一個建成18年的老舊商品房小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路面塌陷、污水管道堵塞、環境臟亂差、公共空間缺乏等老舊小區的典型問題也開始在南河灣集中出現,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改造提升需求迫在眉睫。
劍拔弩張:矛盾愈演愈烈
物業作為擁有著專業理論與知識體系的組織,一直在小區治理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南河灣小區因受限于傳統的物業服務模式下財務收支不公開、服務履行不透明、無法對物業有效監督等問題,小區的物業服務供給效力長期不足。在此背景下,居民與小區物業矛盾衝突頻繁,小區問題不斷累積,鄰里關係一度降至冰點,小區治理最終陷入不信任與無作為的惡性迴圈中。於是,如何重新建構小區治理主體間的信義關係,促進各主體由衝突轉向合作,成為了南河灣小區探索的方向。

恰逢此時信託制物業作為解決物業問題的一種手段,逐漸走入了大家的視野。在了解了相關政策並與社區溝通後,南河灣小區物業開始嘗試邁出第一步——向信託制物業模式轉變,推動物業和居民共建共治小區。
信義治理:信任重新構建
凝聚人心是信義治理的核心。有了方向,如何真正落地是小區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會不會是換湯不換藥?”“能不能起到作用?”事實上,對於小區想要引入“信託制”物業服務模式,不少人還是心存質疑。
若要做到“取心於民”,首先要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這時,小區黨支部發揮了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社區黨委以探索信託制服務模式為抓手,由小區黨支部牽頭,通過徵集居民的意見建議,針對小區問題分析研判,召開支部擴大會議等方式,制定小區糾紛調解、鄰里議事等工作機制,逐步消除內部矛盾衝突。同時,社區黨委邀請專家到小區宣講、解讀信託制物業的相關支援政策,加深居民對信義治理的認識。

通過街道、社區、業委會三方聯動,信託制物業管理服務模式逐漸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和推廣。2021年11月1日,小區正式實行信託制物業管理模式。信託制物業引入後,基於三方信義關係,小區整合資源建立起屬於全體業主的共有基金,重構財産權屬關係,按比例分配物業企業酬金與小區服務資金。為保障居民財務知情權和自主決策權,小區還搭建了公開資金去向的平臺,並推行開放預算,加強了每一位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信任互助:幸福共同營造
經過了兩年的信義治理,小區整體面貌日新月異,鄰里關係也逐漸升溫,涌現出了一大批樂於奉獻的熱心居民,積極投身於鄰里活動、困境幫扶、院落微更新等小區公共事務中。小區志願服務隊隊員已逐漸擴充到50多人,各類社群也增加到了10余支。“這是我們自己的家,我們不能‘等靠要’,要主動站出來解決自己的事兒!”小區居民羅女士説。

2022年,小區利用物業費結余費用完成了大門更換、綠化修枝、墻面修復、花園重植等微更新打造,人居環境得到了大大提升。為持續推進小區有機更新,2023年3月,小區支部發起院落煥新專項籌款,短短一週時間,居民籌款達3萬元,成功將小區閒置空地打造成為集“慈善、議事、休閒”為一體的公共空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2023年5月10日,小區正式設立小區信義慈善基金,開展院落微更新、慰問弱勢群體、院落公益公共活動等公益項目,搭建小區治理的“共益”平臺,推動小區互助可持續化。

居民自治是一個“小火慢燉”的過程,如今的南河灣小區居民,在信義治理下已經産生了“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辦”的價值認同,小區的自治活力得到充分激發,小區治理也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溫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