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興人旺“竹”下生輝 | 道明鎮竹藝村前9月接待遊客9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200萬元

來源:錦觀新聞 時間:2023-12-08 09:36:55 編輯:鄧書琴 點擊:

入冬以來,道明鎮竹藝村內依然熱火朝天,遊人如織。“這邊景色和別的村莊不一樣,竹編産業和環境都非常有文化底蘊。太安逸了,我嚮往的生活照進了現實。”竹林下,曬著太陽,喝著蓋碗茶,遊客王麗彤忍不住感嘆道。

道明竹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作為“川西第一竹編市場”,這裡曾是崇州竹編的傳承地。依靠竹編,竹藝村逐步打造起以“竹産業”為核心IP的特色産業集群,從單一的竹製品加工轉型為以竹研學、竹文創、竹裝飾為主的竹經濟。
因為美景、因為竹産業,道明鎮竹藝村備受遊客青睞,成為熱門打卡地,以竹藝村為核心的“微商圈”正在形成。今年1月至9月,竹藝村接待遊客9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2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達到247.8萬元。
資源變資本
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景區入口不遠處的竹編小店裏,蔡大姐一邊忙著製作竹編工藝品,一邊還幫著照料店舖,和遊客互動。“一個月工資4000元,編多了編好了還有獎勵。”蔡大姐與記者聊著天,手上的動作絲毫沒受影響。
“這樣的日子,放在幾年前想都不敢想。當時村裏的産業還是傳統模式,竹編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裏,留在村裏的老年人、婦女就編竹編,編織好後合作社會到府收走。這種産業模式下,竹編手藝人收入很低。”蔡大姐回憶道,編織一個只能掙幾元錢,微薄的經濟效益使得竹編技藝無法支撐村民的基本生活和整個村莊的經濟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裏,村裏都沒什麼年輕人願意留下。”
近幾年,搶抓和美鄉村建設機遇,竹藝村發展得很快。“村民蓋上了新房子,這裡還成為‘網紅打卡地’。年輕人都回來了,還在院落裏、家門口做起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作為當地第一批創業者之一,“90後”任媛宇先是在家門口擺上竹編小攤,後又在院落經營中餐館。今年賞花節,她巧妙地用竹編和美食打出“組合招”:擺竹編吸引遊客,做美食留住遊客,“餐飲總收入要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增加兩三倍,竹編産品銷量也還可以。”
繪就新圖景
創客和新村民紛至遝來
在竹藝村優美環境吸引下,一批批返鄉人和新村民紛至遝來。
“90後”楊隆梅,家裏三代從事竹編。在看到竹藝村的變化後,她回到家鄉助力竹編産業發展。
楊隆梅成了最年輕的道明竹編傳承人之一,並創立了“楊隆梅工作室”。工作室結合生活美學和時尚潮流,對竹編産品進行“跨界”創新:項鍊、耳環、背包等飾品走上了工藝美術的路線,並因純手工製作而備受青睞。“在竹編産業的帶動下,每人平均每年增收1.2萬元到1.5萬元。我們企業以前年收入一兩百萬元,現在可以達到五六百萬元。”楊隆梅説道。
三徑書院運營人是青年詩人馬嘶,是竹藝村“新村民”代表之一。他創建的三徑書院主要涵蓋圖書閱讀、放翁講堂、鄉村學堂、文創農創、文化交流等多個文化體驗內容和文化平臺,已是這裡的熱門地標。遵生小院的創始人馮瑋通過與村民合作,結合當地資源與特有的技藝,研發出自然、健康、有趣的文創産品,並打造了“民俗手工生活體驗館”。
“‘新村民’和本地村民已經在竹藝村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據道明竹藝村名院落管理委員會主任胥念勇介紹,目前,竹藝村已吸引創客人才、海外設計師等27名新村民入駐,本地村民通過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參與其中,共用鄉村振興成果,“新村民”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和視角,創造了更多的發展紅利。
在“和美”上下功夫
持續全域推進新村建設
新老村民雙向奔赴,讓竹藝村煥發著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竹藝村,記者發現,村裏不僅有酒館、咖啡館,還有傳統生活美學小館、美術展覽館、民宿、研學營地等業態,形成了以竹藝村為核心的“微商圈”,遊客在這裡可以體驗各種不同的遊玩方式。
産業發展,帶來的是村民收入增加。“2022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961元,是新村建設前的兩倍,不僅宜居,更宜業。”道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力為介紹,今年1月至9月,竹藝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達到247.8萬元。
“竹藝村是崇州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全域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首批先行示範村,探索出了傳統村落有機更新的新模式。”談到未來規劃,張力為表示,將堅持“在保護中開發”的思路,在持續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上下功夫,推動傳統村落有機更新、全域推進新村建設。“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老村民認可竹藝村發展,擁有自豪感,讓新村民參與竹藝村建設,擁有歸屬感;讓新老村民共治共用,擁有獲得感。”(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