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很辛苦,每粒糧食都來自不易。”“古人太了不起了!來這裡我不僅學到了農業知識,更領會到了古人的智慧。”……經過近三個月的籌備,雙流區黃水鎮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終於在11月11日正式開放。
據了解,整個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是按雙流區關於《研究全區空閒用地整治工作專題會議紀要》等相關文件要求,利用長溝社區1組梧桐馨園與海棠林語中間荒地,由雙流區黃水鎮、空港科創集團與棠湖中學三方共同建設,佔地343畝。這個全新的教育基地將為棠湖中學師生們提供了一個集學習、實踐與探索于一體的全方位平臺。
棠湖中學將黃水鎮長溝社區提供的343畝地的其中40畝劃分成105塊(每個班級地塊面積為40.8_60.0平米),還有500個教師地塊(每個教師地塊面積為6平米),供師生免費使用。“這樣的安排使得師生們能夠親身參與到農業實踐中,通過勞動來促進互動、學習和交流,從而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當前,“勞動課”已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但囿于場地、設備、師資等因素,有的學校的勞動教育開展得並不太順利。為解決這些難題,雙流黃水鎮打造了一個校外實踐教育營地——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社區與學校“共用”勞動教育資源,彌補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短板,讓田野成為了育人的新課堂。
建設共用式基地
從2022年開始,社區組織車輛、機械、人工等,對長溝社區1組梧桐馨園與海棠林語中間荒地上的房屋進行拆除,白色垃圾進行清理,低窪耕地進行墊土平整,通過恢復農田道路、疏通水系、綠地植綠等方面整治該地塊。
雙流黃水鎮就針對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謀篇佈局,高規格建設了雙流黃水鎮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黃水鎮長溝社區黨委書記張躍飛表示,“教育基地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全面發展’為目標,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勞動,在勞動中成長,在鍛鍊中感悟,在文化實踐中提升’為核心,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理念,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理想。”
按照規劃,後續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還將劃分為11大區域,包括“香草園”“科普展示基地”“青少年交流營地”“智慧農田基地”“勞動實踐課堂基地”等,這些不同區域的設計與功能,將為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實踐和學習環境。
放眼智慧農業
而躬耕園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新增現代農業部分,代表就是“智慧農業基地”,將引入現代化農業技術,讓學生們體驗科技農業的魅力——在陽光玻璃房內,學生們可以學習到無土栽培、智慧灌溉等現代化農業技術,了解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和優勢。通過親手操作和實踐,學生們將培養出對農業的興趣和熱愛。除了以上區域外,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還計劃後續開發研學服務配套設施,為學校提供一個促進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開展各類研學活動和課程,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社會現象、歷史文化等領域的知識,拓寬視野、培養創新思維。”此外,值得期待的是,雙流區氣象局還將在躬耕園內建立氣象監測站,通過實時監測氣象數據,為學生們提供寶貴的氣象資料,讓他們了解氣候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從而更好地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
社區與學校共建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實現了學校和校外基地“雙向奔赴”。
“這是一場‘及時雨’!”棠湖中學校長劉凱説,學校與社區共建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後,勞動教育基地提供場地、設備等並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學生可以有組織地去校外開展勞動實踐,這能較好地緩解學校在勞育中遇到的缺乏場地和設備等難題。
打造系統化課程
“勞動教育課程也要與時俱進,更好地體現時代性。”張躍飛介紹,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的勞動課程不是説讓學生僅僅學會某項勞動技能,而是真正促進學生在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勞動能力、勞動精神上得到切實的發展。“勞動教育基地組建了20多人的專業團隊,對課程‘磨’了又‘磨’,要確保所有課程不僅有勞,更要有育人作用。”
學生來到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後能幹什麼呢?劉凱告訴筆者,目前開發的課程,主要分為勞動實踐課程、研學實踐課程、綜合實踐課程。“我們的課程注重‘真流汗、真勞動、真體驗、重融合、重探究、重收穫’。”
“過去,學生們很多知識都是在教室裏學習的,這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劉凱表示,現在借助躬耕園勞動教育基地,學校還將陸續打造“農業實驗室”、“微生物生態實驗室”等,根據課本內容和勞動教育目標,挑選一部分科學觀察、操作性強的實驗,編寫進校本教材,讓學生們可以有更直觀的體驗。
推廣勞動教育基地的目的何在?黃水鎮相關負責人看來,勞動教育基地的作用遠不止于讓學生掌握一項勞動技能。其作用是通過開設系列勞動課程,將勞動與科學、文學、美術等多學科更好地融合才是關鍵。“勞動並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我們不能打造一個僅供參觀的勞動基地,而是要通過社區、企業、學校等多方努力,打破課堂邊界,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提高他們的勞動能力,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楊顯雲 宿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