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區黃水鎮:構建便民“網格化”格局 暢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09 10:11:34 編輯:鄧書琴 點擊:
依託鎮社區(村)網格建設,實現服務全覆蓋。雙流區黃水鎮積極探索構建“黨建引領、一核多元、四級聯動、條塊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按照鎮域實際、人口規模,將全鎮13個社區(村)劃分為50個網格,實現管理全覆蓋。建強網格隊伍,社區(村)黨委書記任網格長,“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長、熱心黨員任網格員。建立“鎮社區(村)吹哨、部門報到”矛盾化解機制,進一步明確鎮、社區(村)、網格3級職責任務,發揮好調委會等群眾組織作用,推動綜治、信訪、維穩等部門力量下沉,面對面化解信訪矛盾問題,今年以來,共調處化解矛盾糾紛600多個。

參與國家惠農政策宣傳、關愛慰問困難群眾、幫助清潔衛生、傾聽孤寡老人傾訴、參加村裏環境衛生整治……近年來,雙流區黃水鎮部分網格化志願者走進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和志願服務站點,參加文明實踐、投身志願服務,成為弘揚鄉村文明新風尚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老張工作室”搭建協商處置平臺
黃水鎮楠柳社區以“網格協商+志願服務”介入街區治理,收集、整合街區“問題、資源、服務”三張清單,搭建民主協商徵集處置平臺,集約場鎮街情民意形成“老張工作室”。一是尋找場鎮街區“老街坊”、專屬網格員,組建街區樓幢“微小隊”,以老黨員、老鄰居雙項身份帶領“微小隊”收集、回應商居矛盾;二是借助老張主動免費提供的2間門市成立“民情聯絡”室,初步擴展商家服務驛站“老張工作室”,成為“百姓身邊事”説事點,街區專屬網格員每天坐班,收集小區居民、沿街商戶、消費者意見,提供基層代辦服務;三是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發掘街區公益合夥人,串聯周邊商戶45名“合夥人”加入商家服務驛站,形成需求反饋閉環。累計參與商家、單位88家,服務商戶和居民2891人次。

“五心”老表服務升級初心不改
黃水鎮楊公社區裂變培育了一支以“初心、安心、暖心、美心、善心”為命名的“五心”老表志願服務隊。志願服務隊主動參與文化傳承、疫情防控、鄰里糾紛、關愛特殊人群等志願服務活動。一是“五心”老表志願隊日常通過巡查、議事、賦能、組隊、找事、找人六步工作法,以“多方參與、共同行動、急事快辦、難事共商”的服務機制,開展志願服務;二是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志願隊為行動不便的居家老年人、重度殘疾等弱勢群體提供到府幫辦代辦服務;三是共商共建“微心願”墻,供居民寫下“微心願”,廣泛聽取群眾心聲,形成“微心願清單”,定期研判解決辦法,實現居民説、老表幹、社區圓。“五心”老表志願服務隊成立以來,開展便民志願服務活動30余場,入戶關愛困難群眾30次,提供到府服務10余次,幫扶重病兒童1次募捐2萬餘元,關心關愛特殊人群1500人次。

“小馬幫”幫扶“暖心人”
黃水鎮雲華社區整合黨員骨幹、熱心居民、企業職工等志願者“進網入格”,組建一支名為“小馬幫”的“微網實格”志願者隊伍。社區一是定期制定“小馬幫”幫扶清單,不斷提升志願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水準;二是建立微信志願活動群,及時發佈助殘活動資訊;三是常態化開展公益活動,定期到府入戶開展義剪服務、慰問服務、法律培訓、科學普及、醫療保健等活動,為困境家庭提供到府辦理低保的服務等。自“小馬幫”志願服務開展以來,入戶慰問特殊困難群眾20次,協助辦理低保3次,幫扶社區老年人學習使用智慧手機50人次。

暢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楠柳社區黨委書記吳遠平説:“我們社區以黨組織為載體,以網格為依託,探索出了‘1+3’(即一個核心、三張網路,也就是以黨委為核心織密三張網)工作法。現在,社區裏推選出1名有擔當、有威望、有幹勁的村民擔任網格長,構建‘社區黨委+小區、村民小組網格+黨員聯繫戶’的三級網格組織體系,負責對所聯繫村民進行政策法律宣傳、思想引導、資訊採集、便民服務、志願服務、糾紛調解、文化服務、法律諮詢、治安防範、村容監督、心理疏導等工作。為促進網格黨建無盲點、公共服務無遺漏、社會管理無縫隙、文明實踐全覆蓋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應天寺社區黨委從社區“兩委”成員、復轉軍人、鄉賢能人、未就業大學生、物業管理人員中選配力量組建“和諧萬家志願服務隊”,匯總志願服務需求,集中化解民生難題,確保居民“吹哨”、志願服務及時“報到”。
近年來,黃水鎮板橋社區按照“距離相近,便於管理”的原則,組建了6個黨小組,劃分了3個大網格,並細化到以樓棟、村民小組為單元的56個“微網格”,將3名黨員納入網格,並要求網格員做到“四清”(即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進一步延伸網格觸角,實現“人進網格、心進網格、情進網格”,織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的黨員志願服務架構。
此外,黃水鎮各個社區(村)都設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基地),成為志願服務的“根據地”。目前,黃水鎮志願服務已延伸到助學、助老、助殘、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已經開展志願服務活動近200余場次,受益群眾達3萬餘人次。(楊顯雲 宿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