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縣成立20週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賦能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0-25 09:35:21 編輯:戚譯升 點擊:
北川古名“石泉”,是華夏始祖大禹的誕生地、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品牌底色,禹羌文化、紅色文化、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交相輝映,是中國大禹文化之鄉、中國羌繡之鄉、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基地。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綿陽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北川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生態立縣、文旅興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城鄉融合”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産業倍增、交通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攻堅行動”,先後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等多項國省榮譽,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北川落地落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鞏固和深化全縣高品質發展的良好局面。
加強文化自信,鞏固中華民族身份認同
 北川境內居住著漢族和羌族、藏族、回族、彝族等35個少數民族,其中羌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6.1%;禹羌文化、紅色文化、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在北川交相輝映。擁有麻龍馬燈、鎖啦鑼鼓、十二花燈、羊皮端公舞等15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羌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目錄,萬人跳沙朗慶羌年更是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北川作為羌族自治縣,隨處可見羌族特色建築。從新縣城的巴拿恰商業街,到鄉鎮的民居羌寨、碉樓,石片砌成的3層平頂房,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有洞槽引水,漏雨雪,冬暖夏涼,羌族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走在白坭鄉,來來往往穿著傳統服飾的村民絡繹不絕,白坭鄉白坭社區黨支部書記馮家全談道:“震後這些年,在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幫扶下,我們村民的生活越過越好,我們合村並鎮,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還有太陽能路燈,有休閒的小廣場,每天村民們都會到廣場唱歌跳舞,我們白坭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強。這些年,我們鄉里居住的漢族、羌族、藏族同胞,我們愛惜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尊重其他兄弟的習俗,我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為白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白坭的明天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經歷造就了北川特有的抗震文化和感恩文化,作為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發展,極大的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使各民族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培養出北川“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互助精神和“百折不撓、不畏艱險”的奮鬥精神,為北川20年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加強集體經濟發展,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
農村經濟要實現快速增長,離不開集體經濟。有了集體經濟,農民共同富裕才有根本的保障。陳家壩黎山村以“合作社+農戶+集體經濟”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合村情、順民心、增民收的民族山區鄉村振興新路子,為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一個樣板。
黎山村根據民族山區特色,全力推動産業建設,引進産業項目,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堅持做大做強以芍藥為主導的中藥材産業,2020年以來,實施芍藥種植項目3個,爭取上級資金210萬元,擴增芍藥種植面積2500余畝,建成了四川道地中藥材創新團隊服務示範點,致力打造中藥材産業園區。與周邊村聯合建設1000余畝枇杷園區,果蔬結合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在産業的帶動下,盤活閒置的益康生態農莊,通過産業融合發展,拓展了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2022年,通過産業發展,黎山村集體經濟增收12.14萬元。
“年初積分考核,我家得了4個榮譽牌,積分分紅我分到了500多,村裏高的分到有6、700的,再加上村裏修路、修活動室務工,我一年就在村裏務工就賺了4萬多塊錢,”黎山村村民楊邦倫説道:“我已經60多歲了,我有社保,還能在村裏賺錢,有新房子我還買了摩托車,以前做夢也不敢想有這樣的好日子。”楊邦倫的臉上滿滿的驕傲和滿足。
讓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服務於集體,讓老百姓看到集體經濟的好處。黎山村以其率先實行積分制考核,推行“四金合一”收益分配模式,成為北川發展集體經濟、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樣板村,並獲評省級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先進村。
培育特色産業,實現民族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
作為“天府旅遊名縣”,鄉村旅遊經濟是北川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文旅興縣”發展思路的引領下,北川旅遊民宿産業迎來“市場有需求、農民有意願、企業有動力、政府有支援”的發展機遇,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梁志發是都貫鄉瓦壺溝村人,部隊退役後也在外面有過成功創業的經歷,帶著對家鄉深厚的感情,梁志發回到了瓦壺溝村,根據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優勢,2019年梁志發投資了第一家中高端民宿一半壺緣,北川縣委、縣政府給了梁志發極大的支援,縣委組織部更是投入扶持資金100萬作為瓦壺溝村集體經濟入股,把分紅讓利給村民,一半壺緣開業即熱賣,一整個夏天都處於爆滿的狀態,民宿更是解決了10幾個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我這裡好幾個員工都是出去打工被我挖回來的,我們回鄉創業,也要幫家鄉留住年輕人,在家門口可以賺到五六千一個月,誰還願意出去打工!”梁志發説。
一半壺緣的成功,也給了梁志發和其他人投資家鄉的信心,瑞豐竹廬、不語書院以及拾光裏的民宿等等高端民宿也陸續開始營業,北川縣委、縣政府給了投資商極大的支援,“遇水搭橋、遇山開路,”有魄力又體貼的政務服務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營商環境的優越吸引來了更多精品民宿投資,北川高端民宿産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據統計,2022年北川縣民宿産業年接待遊客12萬人,精品民宿年經營收入近3600萬元。民宿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帶動就業2000余人,帶動每人平均增收近2000元,民宿業已呈現雨後春筍般發展態勢。
20年來,北川堅持推動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地落實,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地區生産總值由2003年的12.19億元壯大到2022年的94.471億元,年均增速達11.38%;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由2003年的4170元攀升至2022年的52764元,年均增速達14.3%,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發展。(余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