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 | 胡海:幹一行,愛一行 讓資中木偶戲代代相傳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31 18:54:28 編輯:張嘉鈺 點擊: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東京夢華錄》中所描繪的正是木偶戲的演出場景,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曾被譽為“木偶之鄉”,當地有一種名為“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的傳統戲劇廣為流傳,演員以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托舉著木偶操縱其動作,以極具地域特色、鄉土風情的表演,在舞臺上演繹出人間百態、離合悲歡,將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緩緩道來。

1953年,資中縣木偶劇團成立,現任團長胡海作為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的第六代傳承人,自幼便深受其影響,長久以來的耳濡目染,讓他選擇了這條傳承非遺文化之路。多年來,他秉承著自己的熱愛,精雕細琢、推陳出新,讓木偶戲這項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同時,也在其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兒時結緣
終圓木偶藝術之夢
今年53歲的胡海,在這條非遺傳承之路上已經行進了37年。談到是如何同資中木偶戲結下不解之緣時,胡海將自己兒時的珍貴經歷娓娓道來,“我們小時候的娛樂方式太少了,記得那時最高興的事,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能夠看到一場木偶戲演出,藝人們憑藉著高超技藝操縱木偶,能讓沒有生命力的木偶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所以讓我每次觀看演出時都沉醉其中。”胡海回憶道,自己就是在木偶戲的熏陶和影響下漸漸地長大,那份發自內心的熱忱和喜愛,讓他對這門傳統技藝加深了解的同時,也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顆叫做夢想的“種子”,那就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名木偶演員”。

如何能讓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需要的是一個合適的契機。1986年,資中縣木偶劇團面向社會招生,這意味著16歲的胡海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機會,他鼓起勇氣報名參加考試,並在考試過程中竭盡所能地展現自己,最終從近5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功被木偶劇團錄取為20名新生中的一員。當胡海背上行囊、離開家鄉時,父親對他説道,“既然選擇了‘耍木偶’這個行業,就要幹一行、愛一行,還希望你能走一路、紅一路。”這句語重心長的叮囑,成為胡海人生航向的“指明燈”。
然而對胡海來説,進入劇團只是一個起點。俗話説“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想要入門這項“指尖上的藝術”,光靠一腔熱血遠遠不夠,還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幸運的是,胡海在學藝生涯中得到了劇團內兩位資深老師的悉心教導,時任團長張反修教其表演基本功,能工巧匠李友生教其製作木偶的技藝。“為了練習基本功,需要連續兩三個小時托舉著木偶,那種又累又痛的感覺終生難忘,但也為我後來登臺演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胡海回憶起那段艱辛的學藝經歷時表示,也正因自己的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再加上兩位老師的精心培養,很快便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掌握了製作木偶的基本技藝。

從學藝新人成長為劇團“頂梁柱”,一路走來,胡海有艱辛也有收穫。進團不到四年,胡海便頻頻亮相於各大舞臺,其主演的劇目深受觀眾好評,由他參與製作和擔任主演的《鬥妖記》,曾在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榮獲金獎。1995年,胡海第一次隨團出國演出,“聽到能出國表演的消息,我激動得一整夜都沒有合眼,年輕演員中只派了我跟老師們一同前往。”胡海説道,“當時,國外觀眾對我們的演出讚不絕口,每次演出結束後,他們都排起長隊來摸摸木偶、跟木偶合影,這讓我們都覺得非常的榮幸,也非常的光彩。”談及這段最為難忘的演出經歷時,胡海的語氣裏透露出滿滿的驕傲。
常有波折
苦淚交織亦不放棄
對於胡海而言,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並非一路平坦,而是常有波折。隨著時代的發展,縱然是歷史悠久、一度輝煌的資中木偶戲,在面對新型娛樂方式的猛烈衝擊時,也曾陷入過生存危機和失傳窘境。2005年,恰逢資中縣進行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資中縣的文工團、川劇團、木偶劇團三團合併。“‘三團合一’對於我們劇團來説,考驗非常的大。當時,老一輩的藝人已經退休了,跟我同一批進團的人也相繼轉行,剩下能夠表演木偶戲的人只有4個,其中就包括我。演出場次減少,劇團資金緊張,無法正常經營,可以説那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胡海回憶道。
問及胡海內心有沒有動搖過、想要中途放棄的時候,他卻感觸頗深,“家人和朋友都紛紛勸我轉行,自己出來開演藝公司,但父親希望我‘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路、紅一路’,師傅也教導我‘要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要讓資中木偶戲代代相傳’,他們的話語是支撐著我這些年堅持下來的動力。”即使這些波折曾讓他流下過無數的汗水和淚水,但只要想起父親的殷殷囑託和師傅的諄諄教誨,胡海便堅定信心矢志不移。

2006年,胡海臨危受命接任團長。劇團當時面臨著幾個困難:一是能夠從事木偶戲表演的人員不多;二是劇團資金緊張,難以支撐日常運營;三是這項傳統技藝無人問津,市場逐漸萎縮。在這些實際困難面前,如何讓資中木偶戲重新煥發生機?經過深思熟慮,胡海最終提出“換腦子、掙票子、保牌子”的創新發展思路。“我先讓劇團內的23個人全部參與練習木偶操,在培訓過程中發掘人才。同時,也積極向上爭取招收新生。除此之外,我們還創新演出形式、創作演齣劇目,進一步拓寬資中木偶戲的市場。”
步履不停
傳承之路越走越遠
創新“活水”為這項古老技藝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近年來,資中木偶戲的演齣劇目類型已經拓展到童話劇、神話劇、卡通劇、現代劇等,並且運用了歌舞、小品等演出形式,還利用電影、電視等媒介進行傳播。同時,胡海還帶領劇團對木偶的絕技表演進行創新,經過大量嘗試,最終創新出形式多樣、巧思獨蘊的木偶絕活,例如:木偶吐鬍子、木偶頂壇、木偶變臉、木偶吐火、木偶長綢舞、木偶雜耍、木偶書法等,“目前,這些木偶絕活常常被用於舞臺表演,深受觀眾好評。”胡海坦言道。

資中木偶戲同多種藝術形式的巧妙結合碰撞出了新火花,總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創作的廉政木偶劇《包公辦案》,就極富趣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每次到學校演出時,都備受歡迎。前不久,我們在省歌舞劇院演出的大型現代木偶劇《張大千之匪巢磨難》,也獲得了很多觀眾的點讚和好評。現在不光是小孩子喜歡我們的表演,連一些年輕人看了都嘖嘖稱奇。”胡海激動地表示。

不斷推陳出新的資中木偶戲,憑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技巧,讓這項傳統技藝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為資中木偶劇團攬獲了無數的榮譽。“我們曾連續兩屆獲得‘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這是很不容易的!”胡海感慨道。除了在當地小有名氣以外,劇團還走出了國門,先後到過哈薩克、俄羅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向世界傳遞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聲音。直至2014年,資中中型杖頭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胡海與劇團同事們的長久堅守,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如今,這項優秀的傳統技藝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同時,它也憑藉著靈活多變、精細華美的藝術魅力,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收穫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喜愛。近年來,向新而生的資中木偶戲除了在劇場內進行表演以外,還通過開展“百場木偶戲進校園”“送文化下鄉”“資中大舞臺”“資中之春”等多個文化品牌活動,年均演出場次高達300多場。通過走近群眾身邊,讓他們近距離感受木偶戲的深邃魅力,讓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群眾的心田。

如何能讓浸潤著百年曆史的資中木偶戲歷久彌新?“我會繼續弘揚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刻苦鑽研這項傳統技藝,帶領大家生産更多、更好的劇目來宣傳巴蜀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還要教出更多的新學員,幫助人才培養進入良性迴圈,讓資中木偶戲生生不息、代代相傳。”胡海充滿希望地説道。這些年來,一批批新學員的加入,為劇團注入了“新鮮血液”,胡海常常帶領著他們苦練基本功,並將自己引以為豪的木偶技藝傾囊相授,親手培養了30余名學員,並創作出《竹琴悠悠唱內江》《資中新唱》《張大千之匪巢磨難》《萬古韆鞦頌萇弘》等一批精品力作。
2018年,“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佈,胡海的名字赫然在列。“解鎖”新身份固然值得欣喜,卻也讓胡海深感重任在肩。

前路漫漫亦燦燦。“在傳承資中木偶戲的這條道路上,我已經走過了37年。作為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將它發揚光大。未來,我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用好的技藝、好的作品回饋社會,為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胡海説,傳承資中木偶戲是他這輩子最想做好的一件事,而他的行動和經歷也正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路、紅一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擇一事,終一生。”其實對胡海來説,關於傳承資中木偶戲的故事還在延續……(張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