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在成都圓滿閉幕。作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成都高新區憑藉區域科技企業聚集優勢,在場館建設、賽事保障、體育惠民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産品和服務。
助力低碳辦賽,佈局綠色未來。成都高新區遵循本屆大運會“綠色、智慧、活力、共用”辦賽理念和“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以“賽事側”節能辦賽的關鍵要素,推動“城市側”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將綠色低碳深度融入城市建設與民生幸福之中。
科技賦能 助力低碳辦賽
在成都,有沒有體育場館可迅速“轉換”成冰場,滿足不同賽事需求?成都高新體育中心可以實現。
俯瞰成都高新體育中心 成都高新區供圖
8月5日,成都大運會乒乓球項目在成都高新體育中心多功能體育館完賽。作為本屆大運會的乒乓球比賽場館,多功能體育館自身蘊含多項節能“本領”——綜合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室內CO2濃度監控系統、與排風設備聯動的CO濃度監測裝置等節能系統及設備,可有效實現節約資源,提升環境價值。
“體育館可根據需求在24小時內完成制冰並轉換成冰場,滿足多類賽事要求,並兼具文藝表演、會議會展等功能,既滿足賽事需要也實現低碳環保。”成都高新體育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功能對後期提高場館使用率和運營效益意義重大,將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揮了幾拍,相當巴適!”“場館在硬體設施上非常專業。”“很高興家門口就有這樣一個國際化標準的運動場,體驗感拉滿了。”最近,為讓大運會建設成果惠及市民,成都高新體育中心開啟了“大運惠民計劃”,所有場地從8月22日起至9月30日免費向市民開放,不少市民邀約著好友或家人來此運動。從場館建設到後續利用,成都高新區著眼“細水長流”,讓市民共用大運設施便利,真正實現了助力低碳辦賽、體育場館惠民。
場館實景 成都高新區供圖
賽事期間,成都高新區的科技企業也積極“參賽”,以其技術及産品為大運會添彩助力。
在鳳凰山體育場的綜合體育館和鳳凰山體育公園專業足球場,汽車進入停車場後如何準確停放、各類人員搭乘幾號電梯進入場館、場館內的空調溫度與照明電器的耗電量如何調控……在沒有人工運營的情況下,這些“動作”可被自動提示、管控。場館的高效運作源自成都高新區企業成都古河雲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數字孿生可視化管理平臺。
數字孿生可視化管理平臺 受訪企業供圖
據公司副總經理楊驚濤介紹,這一平臺如同場館的“大腦”,它的“神經末梢”則是場館內包括空調、照明、水管、強弱電等在內的20多個子系統,涉及上千套(臺)設施設備,不僅能實時顯示館內每個細微處的動態,還能實現節能降耗調控、智慧預警聯動等功能。平臺投用後,降低了鳳凰山體育公園約15%的能源消耗,提升約20%的設備運作效率。
目前,該公司研發的技術平臺廣泛應用於智慧園區、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行業場景,提供智慧運維、安全管理、低碳節能相關産品及數字化解決方案。“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我們可以為各行業資訊化能力建設和産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援和決策依據,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低碳高效生産、創新能力提升以及智慧化管理。”楊驚濤表示,作為四川數字孿生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將以“持續性、高水準”的技術創新能力,從成都輻射全國,為各行業向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服務。
辦賽期間,還有成都高新區多家科技企業的技術及産品得以亮相使用,在智慧生活、綠色出行、訓練輔助等方面為大運客群提供可知、可感、可視的科技體驗。在“綠色、智慧”的理念主導下,成都高新區抓住大運會釋放出的巨大賽事價值機遇為企業賦能升級,將企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向世界青年的頂級賽場,向全球展示“成都科技范”。
通威上榜世界500強 帶動綠色低碳産業加速崛起
科技創新助力綠色大運,折射出成都高新區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生動縮影。就在成都大運會各項賽事火熱進行時,8月2日,成都高新區傳來又一喜訊:成都高新區企業通威集團榮登《財富》世界500強,也是成都高新區第3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作為成都光伏産業的“鏈主”企業,通威先後以技術合作、參股參投、産業帶動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重點企業和鏈屬企業來蓉投資,帶動整座城市的光伏産業鏈加速發展。在新能源主業方面,通威已成為擁有從上游高純晶硅生産、中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和高效組件生産、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與運營的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形成了完整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光伏新能源産業鏈條。而在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無疑是主力軍。作為新能源企業,通威正乘勢而上,不斷以技術創新和優質産能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通威大樓 受訪企業供圖
“通威作為全球首家光伏企業榮列世界500強,實現了光伏行業‘零’的突破。”站上世界500強這一新起點,通威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自身融鏈、固鏈、延鏈作用,大力推進高端製造、智慧製造,積極推動光伏産業聚集發展,為四川工業興省、製造強省戰略賦能添力。
通威上榜世界500強,亦是成都高新區推進環保産業發展所結出的碩果。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從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到積極研發新型儲能技術,再到促進氫能産業加速落地,中國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圍繞《國家高新區“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宣言》,注重低碳産業導向,培育科技型産業生態,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等為代表的低碳業態,持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為推動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積極貢獻國家高新區力量。
從2017年起,成都高新區研究出臺了《成都高新區環保産業發展規劃》《成都高新區節能環保産業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5》,引育了成都易態科技、四川省生態環保産業集團等一批生態環保産業鏈“鏈主”企業,以及依米康、銳思、中自環保等産業鏈上下游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圍繞企業實際需求,成都高新區積極做好服務,通過開展“成都市産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成都市綠色低碳先進技術工藝入庫”工作,推薦了一大批綠色低碳産業優秀人才和創新工藝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綠色低碳領域整體技術水準。
著眼産業未來發展趨勢,成都高新區正在研討制定相關政策,擬從優勢企業引育成長、創新技術研發攻關、産鏈協同生態營造、節能降碳綠色發展、高端人才培育引進方面,對綠色低碳産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項目予以激勵、扶持、獎補,竭力為綠色低碳産業營造優良的發展空間,為相關科創平臺的研發和轉化工作提供充分支撐,為相關産業高端人才提供更為完善的保障。
近年來,成都高新區綠色低碳産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23年,成都高新區納入成都市綠色低碳産業統計調查的企業共249家,其中營收超過2000萬以上的規上企業43家。
“辦賽”與“惠民”並舉 推進高品質公園城市建設
成都大運會舉辦前後,成都高新區一系列城市活動也都踐行著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
此前,為服務大運賽事、突顯區域特色,成都高新區在大運會場館、商業中心、地標景點及公園綠道等區域,打造25個城市誌願服務小站,部分小站依託輕鬆驛站改建,為市民遊客提供便民服務、賽事推廣和城市宣傳服務。如今,大運會圓滿結束,小站通過較低成本的改造便可以用於其他用途,如便民休息點、戶外勞動者之家等,最大程度發揮各點位的場景功能,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節約理念。
大運會城市誌願服務小站 成都高新區供圖
最近,位於成都高新區環球中心商場地面F1齣入口外側的大運會城市誌願服務小站已“變身”為戶外勞動者之家,為廣大戶外勞動者提供貼心服務。
同樣地,更多美好的城市新空間也悄然出現在市民身邊:成都高新區中和片區加速公共空間景觀“蝶變”。據了解,中和片區將新增四個綠地遊園,目前正在推進綠地織補工程。“我們打造特色生態街景,同時也充分考慮到服務周邊社區居民,融入適老化、兒童友好型設計,通過‘穿針引線’的理念形成城市綠鏈。”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堅持“辦賽”與“惠民”並舉,成都高新區持續優化城市形態、增強城市氛圍,通過推進一批項目,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夯實城市生態本底。
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兩拆一增”工作創新性地開展了項目儲備庫計劃,參考周邊居民建議和市長熱線反映意見等,形成天河路、匯錦城2條連片示範街道建設項目。目前已啟動紫瑞大道、誠通路等20余個點位違建、圍墻拆除等前期工作。
口袋公園 成都高新區供圖
“這個小公園環境好,出門走幾分鐘就到了,非常方便。”近日,正在桂溪街道盛安街南側大源四期旁的口袋公園鍛鍊身體的市民張也對公園環境讚不絕口。這是成都高新區為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通過拆違增綠、拆墻透綠、墻體美化、增花添彩等系列方式打造的“兩拆一增”點位之一,旨在利用城市空餘地塊、零碎邊角,讓市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身邊城市風貌的變化。
2023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已完成“金角銀邊”目標任務8個,拆除違法建築面積約2550平方米,拆除圍墻862.4米,各類植綠總面積達31589平方米,增加開敞間42546平方米,墻體改造60米,墻體美化1070米。
當前,從高空俯瞰成都高新區,一座座公園如翡翠般嵌于繁華都市的高樓中:交子公園、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大源中央公園、新川濕地公園、桂龍公園……一幅生機盎然的高新圖畫躍然眼前。統計顯示,成都高新區已累計建成投用綠道389公里,建成桂溪生態公園、新川之心公園等10個城市公園和桂溪星河、雙祥遊園等50個小遊園、微綠地,高水準建設交子公園社區、騎龍灣等8個公園社區和交子大道片區、鐵像寺水街片區5個重點示範街區,城市綠色體系不斷完善。
“我們將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高品質公園城市建設,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雲上一座城’理念,以‘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城市建設和有機更新,實現城市建設‘每一平方米都要規劃、每一平方米都要管理’,加快城市發展由粗放生長向精明增長轉變。”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以塑造“城市新中心、活力幸福城”公園城市新形態,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曾青瑤 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