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鑄精品 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瀘州市江陽區農旅融合建設施工現場

來源:四川工人日報 時間:2023-08-14 17:02:41 編輯:張嘉鈺 點擊:
“天氣炎熱,師傅們快來吃西瓜!”8月9日,瀘州市江陽區發佈高溫橙色預警。在中國華西四川機司承建的瀘州市江陽區鄉村振興暨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新建示範基地、服務點及配套設施項目現場正在進行“送清涼”活動,管理人員為項目建設者們送上了防暑降溫藥品及清爽可口的西瓜,確保大家高溫下的身體健康及安全生産。
該項目位於瀘州市江陽區董允壩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基地。這裡不僅建立了國家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還打造有國家4A級董允壩傘鄉景區。此番新建設的項目包括修復古建築董允祠、新建董允學堂、驛站棧道等,為當地文旅及經濟發展建設注入新力量,煥發新生機。
調整工作時間 保證建設進度
上午9時,立秋後的太陽耀眼奪目,炙烤著大地,董允祠和董允學堂的建設現場一派繁忙。石工正打磨石料,木工正雕刻木料,此刻的氣溫已經讓皮膚有了明顯的灼燒感,但工人師傅們依舊專注著手上的工作,頭上滾下的汗珠根本顧不上擦拭。記者看到,石工許師傅一手拿著錘子,一手拿著鏨子,對著放平後的石料進行錘鑿和加工。“我們這幾天正在安裝董允祠門檻的條石。”許師傅告訴記者,每塊石料都是來自全國多地經過嚴選的原始石材,需經過處理後才符合建設要求。“一定是橫平豎直,寬窄相等,這樣顯得莊嚴大氣。”

打磨石料要不停地彎腰,再加上室外溫度高,工作十來分鐘,許師傅就會歇上一兩分鐘補充水分。“這幾天太熱了,我們都提前一小時開工,下午避開高溫時段後,再接著幹。”為了不拖延建設進度,項目部針對高溫天氣調整了工作時間。“以前是8時上班,現在是7時上班。上午工作5小時,下午安排工作3小時。既維持了工作時長,又保證了工期進度。”安全員徐傑介紹道。目前,項目部已完成董允祠修復施工任務,樓梯和門檻等細節已在二次完善。董允學堂現進入裝飾裝修階段。
傳統手藝復原 創新工藝添彩
走進董允祠,記者便被寬敞明亮的空間所吸引,聞著淡淡的桐油漆味道,再看著純手工雕刻的窗欞和鬥拱,古風古韻撲面而來。“3個月前,這裡用‘危房’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徐傑拿出修復前的照片介紹道。“為更好地保護古建築,我們在保留建築原始面貌的基礎上,進行一比一復原。因為是木架結構建築,全部採用榫卯結構。房間內的石板、抬頭可見的小青瓦都是從全國採購來的老物件,請來的石工、木工都是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力求達到完美還原。”
在董允祠的另一側,是正在修建的董允學堂。項目部充分結合當地習俗、氣候、地質、産業等因素,運用新設計、新材料、新技術為這座極具美感的建築增添新的色彩。董允學堂如一道彎月,將董允祠環繞在懷。竹編吊頂結構好似油紙傘的骨架,舒展優美。與傳統的董允祠相比,這裡匯聚了不少現代技術。通過玻璃幕墻、磚墻及木材作為表皮材料,呈現出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三種層次的變化。項目負責人余致力告訴記者,這裡安裝的磚塊均來自於機器人自動化磚構技術,精準滿足了定制化磚墻建造需求,讓墻面的線條更加立體美觀。
傳統與現代交織,古樸與創新相映。董允祠被定位為“傳統農耕文化體驗館”,以古建築為基礎,展現本地歷史和農耕文明;董允學堂則被定位為“現代農耕文化體驗館”,融合多功能廳、田野餐廳等,展示現代文明魅力。余致力表示,項目部將全力以赴,以匠心鑄精品,以創新助力鄉村振興。“期待全新的董允壩早日走進大眾的視野,為當地發展注入全新動能。”(四川工人日報記者 雷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