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送蠐蟆”是川北地區一項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十四這一天又稱“蠐蟆節”,在南充部分地方流行,是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受疫情影響,蛤蟆節停辦了三年。2023年2月4日,疫情後的第一次“蠐蟆節”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追溯“蠐蟆節”的來歷,據傳,大約在明末清初,嘉陵區三會、金寶等地因戰髮發生瘟疫,後經道人點撥,人們才知道是西溪裏的“蠐蟆”(類似于蟾蜍)瘟神竄出作怪。為驅走“蠐蟆”瘟神,百姓們按照道士指點,將竹子砍了做“蠐蟆”燈,點上蠟燭,插到西溪河邊。“蠐蟆”瘟神果然逃遁,從此村子遠離病痛和災害,年年五穀豐登。
傳説歸傳説,隨著歲月的流逝,苦痛的“蠐蟆節”也漸行漸遠,衍生出全新的“蠐蟆節”。今天,它寓含著驅除瘟疫的古意,又營造著歡樂祥和的氛圍,演變為人們慶祝“元宵節”的另一種方式,也成為南充市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局限于技藝的延續,而是從一事一物中萌芽,在星火間傳遞。今年,耄耋老人周金才做好“蠐蟆燈”,為歸家的孫兒祈福平安;三年來第一次回家的年輕人接過竹篾紮起了“蠐蟆燈”,他們希望這個最大最閃亮的“蠐蟆燈”能驅散未知的陰霾;帶著妻兒回家過節的何曉果,與家人也再一次團聚。不容錯過的蠐蟆節,團團圓圓的一家人,成為了當地百姓不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