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蜀韻 百部川揚 | ​《四川非遺100》(第三季)江安竹簧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11 16:17:48 編輯:鄧書琴 點擊: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的“活態靈魂”,它既是人民世世代代心口相傳下來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更承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族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四川,更是當之無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省。截至2023年4月11日,四川省已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8項、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代表性項目1132項,認定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05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062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強調要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此背景下,由四川省文聯出品,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指導創作,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策劃推出了《四川非遺100》系列短視頻創作工程,選取四川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精美的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個非遺傳承人與其所傳承的技藝之間的感人故事。截止2023年6月,《四川非遺100》已製作完成三季共30集短視頻作品,既包含蜀繡、郫縣豆瓣等廣為人知的非遺“明星”,更有羅江制筆工藝、廣元白花石雕刻等“新秀”。這些題材的選擇可以看出創作者獨具的匠心。
《四川非遺100》第一季有介紹藏羌織繡工藝的《藏羌毓秀》,介紹瓷胎竹編工藝的《知竹長樂》,介紹瀘州油紙傘製作工藝的《古街傘匠》,介紹滎經砂器製作燒制工藝的《淬火鑄砂》,介紹自貢龔扇製作工藝的《百年龔扇》,介紹自貢扎染製作工藝的《湛藍於心》,介紹成都漆藝製作工藝的《何以為漆》,介紹傳統金銀工藝品銀花絲製作工藝的《銀絲入畫》,介紹新都清流板鴨製作工藝的《清流知味》,介紹綿竹年畫手工彩繪工藝的《年的紋路》。
第二季有介紹夾江傳統造紙工藝的《紙薄情深》,介紹閬中打結絲毯織造技藝的《心有千千結》,介紹沐川草龍製作技藝的《百龍草為先》,介紹炳林毛筆製作工藝的《纖毫見真功》,介紹安岳石刻技藝的《佛像即是眾生相》,介紹彝族服飾製作工藝的《彝山彝裳》,介紹覺囊唐卡製作技藝的《一筆繪千年》,介紹隆昌夏布製作工藝的《千年不爛軟黃金》,介紹閬中皮影製作工藝的《皮影人生》,介紹廣元白花石刻技藝的《妙手拈花》。
第三季有介紹蜀繡刺繡技藝的《繡裏乾坤》,介紹郫縣豆瓣製作工藝的《醬藝匠心》,介紹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的《一株火草一生情》,介紹眉山東坡泡菜製作工藝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介紹宜賓江安竹簧竹刻技藝的《刀刻詩畫人間》,介紹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的《雕刻永恒》,介紹白玉藏族金屬鍛造技藝的《煉心·鑄史》,介紹雅安藏茶製作技藝的《茶潤本心》,介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髹古飾今》,介紹遂寧泥彩塑製作技藝的《泥塑人間萬象》。
這些短視頻作品,以高品質的故事、專業化的影像、稀缺性的內容高頻次亮相,表達了具體、準確、直觀的民間智慧,展現了非遺傳承人在精益求精中對傳統技藝的熱愛與堅守,為四川非遺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記憶。
生活無處不“非遺”,讓非遺重新融入生活日常。這是《四川非遺100》在傳播方式上的創新之處。《四川非遺100》不僅在四川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文旅頻道、經濟頻道、國際頻道等傳統電視媒體播出,在中國新聞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四川省非遺中心官方網站等網站展播,在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也有良好表現。觀眾紛紛留言:“每個傳承人都了不起”、“精緻富有美感,太讚了”。
移動端方面,四川省視協安排《四川非遺100》在成都12條地鐵線路的站廳、站臺、車廂等地鐵場景電視屏端全方位上線,每天輪播16次,每日流量覆蓋550萬—700萬人次。通過隨機採訪各線路地鐵乘客,《四川非遺100》收穫了滿滿好評。不少乘客表示,通過短視頻介紹四川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種方式非常好。現在大家都習慣低頭看手機,但這種優質的內容在手機上投放得還是太少了,很難走進普通觀眾的視野。希望今後加大短視頻精品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投放力度,讓大家能夠通過手機等移動媒體看到更多的藝術精品,提高普通觀眾的審美水準,讓真正的文藝精品走進普通觀眾的生活。
目前,《四川非遺100》的創作仍在持續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就是守護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展現四川非遺之美,傳承中華文化之魂,我們有理由期待,非遺將在時代熱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