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誇讚醫生醫術高明,一句“扁鵲再世 起死回生”就能體現其真正實力。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是最早利用脈診行醫的醫生,妥妥的中醫學祖師爺,他曾週游列國開啟披荊斬棘的行醫之旅,並憑藉高超醫術被老百姓花式崇拜,在山東濟寧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扁鵲就以“鳥身人面”的模樣施行針灸之術。
奇怪的是,各種歷史著作所涉獵的扁鵲事跡,時間跨度竟超過了400年,這歲數想必除了神仙,常人無人能及。於是,有學者猜測扁鵲並非一個人在戰鬥,史書記載的奇聞逸事是扁鵲學派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學派內部也很可能擁有完整成體系的“看病方法”,才能這麼多年一脈相承流傳下來。
2012年,這一傳説中的“扁鵲醫書”終於重見天日,這就是在成都金牛區天回鎮發掘出土的930支醫簡,這些竹簡中不僅包含了N多醫學術語,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個叫“敝昔”的人名,敝昔是誰?專家們在深入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後,發現這個“敝昔”就是扁鵲!
在近日播出的《四川新聞聯播》中,就關注了《天回醫簡》在經過11年的系統性整理研究之後,正式出版的消息。研究團隊在反覆求證後,確認這批在地下沉睡千年的醫簡很可能就是失傳已久的扁鵲學派醫學經典,並於漢代從現在的山東輾轉來到了蜀地。它不僅印證了中醫藥文化從那時起就有著深不可測的奧妙,也説明瞭扁鵲學派的“神醫”並沒有什麼神丹妙藥、火眼金睛,而是善用醫術,能察人之所未察。
其實,除了這次《天回醫簡》的整理研究成果之外,四川在中醫藥文化傳承弘揚方面還做了大量工作,作為中醫之鄉、中藥之庫,我省目前已在全國率先將中醫藥文化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同時還採用舞臺劇、交響樂等更年輕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共同享用古人智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