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東安湖?國內單體最大面積原位生態湖體誕生記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4 16:42:20 編輯:戚譯升 點擊:
隨著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進入最後倒計時,主會場重要配套設施東安湖公園,已成為一張響亮的國際“名片”。
在2年多的建設中,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簡稱:成都院)東安湖設計團隊匯聚點點星火,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以成都院“熟水懂水”的優勢為基礎,共同點亮了這張名片。

以更寬闊的視野來規劃東安湖
2019年10月,成都院接手東安湖規劃設計,要求公園在2020年7月基本成型,以滿足大運會原計劃的召開時間。
設計項目經理廖桂英説:“我們剛接到任務時,非常自豪,也倍感壓力。”沒有人能預知建成後的公園是什麼樣子,但要求很明確: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效果要明顯、成果要經得住大眾和時間檢驗。
“儘管要求明確,我們執行卻很難,怎麼體現,怎麼落實?不知道。”廖桂英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雙眉緊蹙。那時,廖桂英從幹了近20年的水電設計領域,轉型到水環境建設並沒多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東安湖位於成都東進戰略的核心區,處於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節點位置。成都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河認為,作為未來“山水會客廳”,東安湖是成都踐行公園城市理念的絕佳場地。成都院如何響應時代需求、回應人民嚮往,成為項目規劃設計的重要課題。
此外,東安湖還可作為講好成都故事和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窗口,將建設和諧共生美麗中國的理念,集中而直觀地呈現出來。
團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古人治水經驗中,在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大保護戰略中,汲取養分,主動加壓,擔當作為,既傳承接力,又創新向前,探索出一條生態水庫的價值創造之路。

構建國內單體最大原位生態湖體
在設計者看來,都江堰和東安湖二者水源均來自岷江,同根同源。東安湖踐行“因勢聚山、借渠引水、蓄塘成湖、留木成林”設計理念,尊重山水本底,重構生態水系,助力水城共融與人水和諧。古時都江堰“尊重自然、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今朝東安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若按照常規操作,東安湖建設會産生大量土方開挖與轉運,對資源、環境和成本帶來影響。設計團隊利用數字技術建立區域整體三維模型,分析研究東安湖原始地形不同水位浸沒範圍和開挖量大小,奠定了整個湖區“一湖三區、西部濕地、東部大水面”的山水格局。
“古代治水的思想精髓,與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在東安湖交相輝映,治水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發展。”在設計方案被最終確定時,成都院副總經理李明激動地説。
無人機+GIS等技術的使用,並通過塘堰成湖減少開挖,淺丘陵區域自然形成蜿蜒曲折湖岸,巧妙達到土方場內全利用、零外運。對於關鍵的湖體,以“內外”聯動方式,聚焦溶解氧、污染物、透明度三大內源保障,以及優選水源、河湖分離、控源截污、改良基底四大外源保障,以原位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質凈化,確保水質基本達到地表一類水目標,4米深的湖水清澈見底。最終呈現的東安湖佔地面積5061畝、水域面積1634畝,魚翔淺底、水草搖曳、鳥兒嬉戲,成為國內單體最大原位生態湖體。
同時,在園區整體智慧化體系基礎上,成都院基於水情、水安全、水生態需求,建立了一套水庫智慧化管理體系,將治水變“智水”,守護河湖安瀾。

人水和諧樣本中的“東安湖模式”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大運會聖火即將點燃之時,宣告東安湖項目圓滿結束,設計團隊又奔向其他“戰場”,他們將東安湖經驗傳承下來,在新的項目中發光發熱。
“我將東安湖項目中的技術品質點清單管理制,運用到會理橫山水庫項目,做好項目實施技術重難點分析,提前做好技術策劃,項目推進非常順利。”東安湖設計者陳雯説。
東安湖理念和不斷豐富的“治水工具包”,被申超帶到自貢東部新城水系綜合治理、漳州市九龍江流域等重點項目中。尤其在自貢項目實施中,又創造性提出“多水源適宜性人工濕地”+“前置塘強化處理”工藝,“水流岸綠、湖清景秀、鳥語花香”生態自然景觀最終完美展現。
李煜剛採用東安湖的規模及灌溉設計經驗,結合南雄水網連通工程的地理特點,借鑒以節點串聯水系,化整為零、化繁為簡的“東安模型”,有效解決了大型灌區串聯水網的規模論證痛點及難點。
“我們體會過項目初期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無助,也有過程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守,更是嘗到了咬定青山不放鬆帶來的成功喜悅。”望著東安湖千余畝水面煙波浩渺的美景,廖桂英感慨地説。

一座以湖為心的東部新城正蓬勃生長。山水之美在漣漪中盪漾開來,形成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