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新聞發佈會(第13場)——“科技成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場舉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主任陳程主持發佈會,市科技局副局長陳鋼,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陽夷,四川天府新區新經濟局局長劉傑,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宋大勇,成都科創投集團副總經理錢健出席發佈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是重要引擎
2023年7月13日
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
《成都市進一步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
(以下簡稱《政策措施》)
對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
深度融合作出部署
下面市科技局就該《政策措施》
作簡要介紹
政策背景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四川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要求,要縱深推進創新驅動引領産業發展,加快形成基於應用和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格局。成都市委提出“創新成果轉化要有力有效”,市政府將成果轉化作為今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一號工程”。
成都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部署,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能力提升,著力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體系、暢通轉化渠道、優化完善服務等方面持續深化實踐,逐步探索出一條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道路。近年來,成都職務科技成果“先確權、後轉化”改革、“科創通”平臺服務企業的經驗做法獲得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成果權屬改革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成德綿地區成為中西部首個獲批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示範區。
為進一步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成都市重點産業建圈強鏈和經濟高品質發展,成都市認真梳理總結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經驗,在實地考察學習國內先進城市成果轉化工作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重點針對成都市成果本地轉化率低、成果轉化服務鏈條不完善、創新平臺成果溢出不足等主要問題,研究起草了本《政策措施》。在起草過程中,積極吸納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建議意見,組織區(市)縣及部分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企業、服務機構等專題座談調研,立足成都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和成果轉化實際,研究提出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
主要內容
聚焦成都市成果轉化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著力打通轉化“最後一公里”,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有力有效,《政策措施》圍繞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平臺、打造成果轉化服務生態集聚區、提升企業成果吸納轉化能力、培育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國資國企創新轉化激勵、鼓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發揮場景應用對成果轉化的牽引作用、加大科技金融對成果轉化的賦能力度、升級成果孵化轉化載體、建立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果轉化機制等共10個方面,提出了28條具體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推進成果就近就地轉化。一是支援本地企業購買高校院所技術成果在蓉轉化,按成交額給予企業財政補貼;對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帶成果在蓉創辦、領辦科技企業,按實繳資本金給予補貼;對國家科技獎等成果在蓉轉化給予配套支援。二是支援區(市)縣與高校結對聯動,利用校園及周邊存量房産建設成果轉化孵化載體,在5年過渡期內土地用途和使用權人可不作變更,不收取土地用途價差制度。三是鼓勵高校院所面向産業鏈開放共用科研儀器設備,根據開放服務績效給予獎補。四是支援創新産品首購首用,對首次投向市場的創新産品,政府採購可依法採用單一來源採購方式;對購買使用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産品的,按産品實際銷售總額給予研製和應用單位補貼。五是支援區(市)縣圍繞重點産業鏈,會同行業領軍企業、高校院所組建以成果就地轉化為導向、市場驅動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援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需求,以“揭榜挂帥”“賽馬制”方式開展技術協同攻關。
(二)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鏈條。一是規劃建設成都科創生態島,構建要素聚合、轉化服務、成果展示、産業育成等創新轉化服務生態。二是聚焦電子資訊、航空航太、綠色低碳、大健康等産業生態圈,佈局建設一批中試熟化、概念驗證、小批量試生産中試平臺,所需建設用地實行差異化土地供應價格,建立環評、能評、安評等綠色通道。三是對新引進落地的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獲得技術經紀人專業職稱的給予經費補貼,鼓勵技術經紀人對轉化項目投資入股,建設成都技術轉移學院。四是組建天使投資母子基金、支援區(市)縣聯合創投機構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對國有創投企業實行差異化、週期性滾動考核,建立盡職免責機制。
▲成都科創生態島1號館
(三)改革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一是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探索職務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形成的國有股權減值及公司破産清算時,區別於有形資産形成的國有股權的管理辦法。二是加強國企創新轉化考評激勵,對國有企業承擔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引進科技人才、投資中試平臺等發生的研發費用,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三是加強國資國企創新轉化激勵,鼓勵實施成果轉化項目跟投、股權激勵和收益分紅等激勵措施。
(四)發揮創新平臺成果溢出作用。一是推動西部(成都)科學城建立跨區域“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模式,探索“統計分算、財稅分享”合作機制。二是支援産業園區對接國家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規劃佈局成果應用轉化基地。三是依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府實驗室等組建專業化、市場化成果轉化運營公司,推進原創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記者問答
成都圍繞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
採取了哪些創新舉措?
科技日報記者:請問成都在圍繞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構建愛才育才引才用才良好生態方面,採取了哪些創新舉措?
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陽夷:近年來,成都主動融入國家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佈局,全力爭創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加快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圍繞這一目標,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引育並重,制定出臺更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圍繞壯大院士等頂尖人才隊伍,出臺海外高層次人才直通車政策,支援用人主體設立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深化校院企地人才協同機制,聯動107家成員單位“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頂尖人才。圍繞集聚科技領軍人才,大力實施“蓉漂計劃”“蓉城英才計劃”“産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給予個人最高300萬元、團隊最高1000萬元資助。支援天府實驗室組團面向全球“張榜攬才”,量身定制政策服務清單,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圍繞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出臺博士和博士後支援政策,給予博士後最高76萬元資助,建強博士後“兩站一基地”,對新設站點給予20萬元資助。圍繞培養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雙導師”制,支援院校等聘請“産業教授(導師)”,建強適應現代化産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二是堅持破立並舉,持續深化更具牽引力的體制機制改革。圍繞向用人主體授權,建立面向重點單位的人才計劃定向單列支援機制,將人才評審權賦予用人主體,支援用人主體“帶指標、帶政策”靶向引才。圍繞為人才鬆綁,推行重大科技攻關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持續深化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圍繞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以薪定才”“以崗定才”“以賽定才”等評價方式,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在全國率先實施職稱評價與企業人才評價開放融通試點,93名企業人才獲評高級工程師職稱。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不斷築強更具承載力的平臺載體。圍繞打造戰略科技創新策源地,通過給予重點用人主體人才引育獎勵、支援重大創新平臺“揭崗挂帥”等方式,大力支援高校院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圍繞打造産業技術創新強磁場,實施産業鏈人才開源計劃,鼓勵鏈主企業開放生産服務和中試熟化平臺,為鏈屬企業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援。發佈重點産業鏈人才開發目錄,優化細分強鏈補鏈延鏈的510類人才需求清單,引導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向重點産業鏈加速匯聚。圍繞打造科技創新功能服務新場景,培育壯大科技仲介服務機構,著力建設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技術西南轉移中心和中國(成都)智慧財産權保護中心,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專業技術經紀人。
四是堅持服務賦能,全面涵養更具感召力的人才生態。圍繞優化人才金融服務,實施人才企業上市梯度培育計劃,推出“人才貸”“研發貸”“成果貸”,累計發放貸款超79億元,支援人才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跨越發展。圍繞優化人才政策服務,高品質建設成都智慧人才服務平臺,上線後已累計使用超過23萬人次,以數字化手段賦能人才工作。圍繞優化人才安居服務,高標準實施人才安居工程,通過構建“租售補”一體的人才安居服務體系,著力實現“蓉漂之後,再無漂泊”。
西部(成都)科學城
如何有力支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國際線上記者:此次成都大運會的舉辦,讓世界看到了成都的科技力量和創新活力,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西部(成都)科學城作為成都市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主陣地,如何築強核心功能,有力支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四川天府新區新經濟局局長劉傑:2020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賦予了成渝地區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使命,並支援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3年多來,在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四川天府新區堅定擔當起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的重任,統籌“一核四區”,不斷築強創新策源轉化功能、培育壯大現代産業體系,為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牢了堅實基礎,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構建“實驗室”體系。我們先後揭牌運作了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等4個領域天府實驗室,基本搭建起“國家實驗室+省級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的高水準實驗室體系。
二是打造“大裝置”集群。我們全力推進跨尺度向量光場時空調控驗證裝置等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等4個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推動6個科教基礎設施、5個交叉研究平臺、22個科技創新基地落地運作,初步構建起學科方向關聯、功能互相支撐的大裝置集群。
三是築強“國家隊”力量。我們先後引聚了中科系、中核係等26家國家級科研機構,佈局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産業創新中心等9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了國家科研力量多維佈局、協同攻關的發展態勢。
▲西部(成都)科學城
四是推進“高校圈”建設。我們積極聯合知名高校,共同打造科研任務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現已佈局了清華、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66個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
五是強化“人才港”效應。我們著力完善人才成長的優質環境、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實施了天府英才、四派人才等各類人才計劃,為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量身定制服務,已吸引2100余名高層次人才就業創業。
六是培育“新經濟”優勢。我們致力以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通過成果轉化、龍頭牽引、産業連結等多種方式,引育高新技術企業5000余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1家,現已培育形成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數字經濟三個千億級産業集群。
當前,西部(成都)科學城正按照國家、省市交予我們的重大使命任務不斷提速發展,“公園城市、科學家園”的城市面貌正以日新月異的姿態成型成勢。在此次大運會中,我們培育孵化的創新平臺、創新企業也紛紛獻技獻策,在場館建設、智慧生態、賽事保障等多方面提供大量産品和服務,讓“科技賦能賽事”,全面助力成都大運會順利舉辦。
成都高新區在中試平臺建設方面
有哪些舉措和成效?
香港商報記者:前不久出臺的《成都市進一步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要大力支援中試平臺建設,請問成都高新區在中試平臺建設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成效,以及推動未來産業發展的考慮?
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宋大勇:為貫徹落實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關於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決定》,成都高新區加快實施中試跨越行動計劃,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這是成都高新區培育根植性、生態性、國際化企業的重要舉措。一是創新出臺十條政策,涵蓋平臺建設、項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試項目、金融資本五個維度,給予中試平臺5年最高5000萬元、中試項目5年最高1000萬元支援,給予平臺服務項目以及項目使用平臺雙向補貼,設立50億元規模中試平臺建設基金;二是創新建立運營機制,即“‘瓦特’式人才+市場化主體+商業化運營”模式;三是創新發起聯合倡議,與清華、北大、川大、電子科大、西南技術轉移中心等有關方面發起共建“中試+”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聯合倡議。
▲成都高新區
半年來,成都高新區聚焦主導産業,圍繞首批十大方向,對外招引和對內引導一批中試平臺,總投資20億元的IGBT中試平臺(一期)、總投資1億元的積體電路先進封裝中試研發平臺、總投資1.5億元的生物治療中試平臺等25個中試平臺陸續竣工、投運,其中智慧硬體中試平臺為川大呼吸式捕蚊機成果進行中試熟化,該産品已正式量産並在大運會大運村投入使用;總投資12億元的功率半導體中試研發平臺等8個中試平臺正在加快建設。未來五年,中試平臺將服務1000個中試項目,實現200個創新産品上市,孵化100家創新型科技企業,促進産業建圈強鏈。
聚焦未來産業培育,成都高新區堅持以産業生態為底座,匯聚關鍵核心資源,加快構建知識創造迭代活躍、領先技術加快轉化、領先産品持續涌現、主導産業集群成鏈、城市標簽級科技領軍企業引領發展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一是聚焦頂尖人才,通過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産業創新領軍人才政策,依託天府實驗室、高能級校地合作平臺、岷山行動計劃等匯聚海量“金種子”;二是聚焦成果轉化,建設以成果轉化為代表的高能級産業創新平臺;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資本化,打造100億元天使母基金和3000億元産業基金創新資本。目前,生物晶片、類腦智慧、合成生物、先進計算、量子科技、氫能等未來賽道正在加快佈局孵化。
成都科創投集團
推動落實“一號工程”有哪些措施?
市廣電臺新聞頻率記者: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科學家、創新企業和投資機構聯動,請問市屬國有創投平臺推動落實“一號工程”有哪些措施?
成都科創投集團副總經理錢健:作為市屬國有創投平臺,成都科創投集團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積極優化培育全生命週期基金體系、搭建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平臺,引領構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創投生態。
一是抓緊推動成都天使投資基金組建,加快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天使基金品牌。二是圍繞建圈強鏈重點領域,設立若干支産業鏈科創基金,加大國有資本對科技創新的投資賦能。三是建設原創成果“沿途孵化”投資平臺,推動精準醫學、超高清視頻等國家級創新中心的項目孵化。四是圍繞先進技術成果西部中心建設,加快基金投資,提升轉化服務能力。五是構建産業孵化平臺,聯合央企和鏈主企業等,共同開展應用技術成果的種子投資。
成都科創投集團成立2年來,項目投資覆蓋我市航空航太、積體電路、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19個重點産業領域,與50余家院所形成合作。助力“科技大運”,所投企業蘑菇車聯正式開啟自動駕駛接駁服務,這也是大運會歷史上首次採用自動駕駛技術,服務參賽運動員和觀眾。圍繞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累計孵化培育一批國家、省、市專精特新企業,基本形成“研發在高校、轉化在城市”協同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