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蜀韻 百部川揚|《尋秘古蜀章洛一一一字韆鞦》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7-20 11:24:28 編輯:張夏桐 點擊:

先生著有三農記,千古田家不可無。也就是説《三農記》這個書,成為了每家每戶指導自己農業生産的一個法寶。張師古是清代的農學家,他寫的有一部《三農記》和《正情説》,他在我們那個地方(什邡市師古鎮)從小就家喻戶曉,他是湖廣填四川來到我們什邡的,那麼湖廣填四川那個時候,它是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讓四川人口銳減,什邡這個地方人口更少,他眼見了整個我們這個移民的這種辛酸這種歷程,那麼移民過來過後,要面臨著建房的困難,這個適應當地氣候,農業種植的困難,第三個還要面臨親情鄉愁的一種煎熬。在那種歷史條件下,移民過來過後,要返一趟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張師古他對這個老百姓所面臨這種辛酸,他是歷歷在目,所以改變他的這個追求,他在勞作之餘讀書學習,然後農閒的時候,他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這片大地,數十年如一日,他的信條就是與鳥獸同休息,與草木共春秋,他完成了很多很多的他需要的這些從農民口中得來的知識,所以説後人稱他為布衣農學家,他是唯一一個參加乾隆縣誌編撰的一個沒有功名的一個人,他在這個借這個編撰縣誌當中哈,他做的校對工作,也就是所有的東西,他都要過目一次,他在這裡找到了他需要的東西,什麼東西,農事資料,找到了很多。他悉心的把它記下來,記下了三百多條,這也為他豐富《三農記》的後續工作的撰寫,提供了這個幫助。
張師古的這部《三農記》達33萬多字,那麼在當時來説,一部完整的農學巨著是比較罕見的,第一個,它的是完整性比較強,第二個,它的這個知識面比較寬,它引證的書目達200多種,涉及的內容是非常廣的,農、林、牧、副、魚,包括這個其他這個生産種植,都在裏面,其實包括病蟲害防治也在裏面,他的內容是涵蓋非常廣的,
當時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先生著有三農記,千古田家不可無,也就是説《三農記》這個書,成為了每家每戶指導自己農業生産的一個法寶,這本書流傳到我們四川,包括雲貴川這些地方,大量的流傳,也就是對中國的貢獻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有機農業這一方面,它發揮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僅在我們國內,它也揚名到海外,在海外也有這個巨大的影響,為了紀念這個張師古對國家,對民族農業農村所做的貢獻,2006年我們雲西鎮和民主鎮合併的,就取名為師古鎮,也就是對張師公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