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樂高速與成貴高鐵眉山段之間,連片的稻田一望無垠,火車駛來,稻浪陣陣,這便是2023“時代光影 百部川揚”之進基層宣傳活動的首站——眉山永豐村。一路艱辛耕耘,一路求索進取,地處“天府糧倉”核心樣板區的永豐村已然成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的一顆耀眼明珠。
端穩飯碗 扛起“永豐擔當”
“經常有種柑橘、種西瓜、養水産的流轉大戶主動找到府來簽協議,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持耕地就是要種糧,立志要端穩中國‘飯碗’。”鏡頭前,永豐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雪平堅定地説道。
近年來,圍繞打造良田糧用、集中連片、穩産高産、精細管護的“産糧寶地”,永豐村不斷推進耕地糧田化,通過房屋騰退、林地整理、園地退出,新增耕地240.75畝,片區3340畝高標準農田全部種植水稻,已建成全省連片規模最大(1500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範樣板區,並專項補貼糧食耕地、種糧大戶等,確保全年畝均種植收益穩定在1000元-2000元,持續提升種糧積極性。打開手機,李雪平展示了一個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的法寶——巡田APP。據他介紹,永豐村以數字智治賦能耕地保護,綜合運用衛星遙感智慧解譯、AI智慧預警等科技手段,建立起田長制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問題隱患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讓老百姓的“飯碗”端穩、端牢,努力為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藏糧于技 築牢豐收之基
身處田成方、渠成網、路成行的高標準農田,采風團不由發出同樣的感嘆。對於采風團提出的“水稻種得如此密實”的疑惑,李雪平解釋道:“新品種、新技術。永豐村這些年先後試驗示範400多個水稻品種,選育推廣水稻優質新品種26個,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産效率,2022年永豐村水稻平均畝産增至711公斤、最高達780.2公斤,糧食總産量同比增長7%。”
從糧田變良田,更離不開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硬科技”。據了解,永豐片區還建成耕地品質監測站,24小時自動監測地情、肥情、環情、墑情等耕地品質,開展測土配方、化肥減量等地力培肥,耕地品質等級保持在3.4以下。此外,永豐村還與四川農業大學馬均教授等專家技術團隊結對互聯,推廣水稻種植田間技術管理,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等先進技術,為豐收打下基礎。
就在今年6月,四川東坡永豐水稻科技小院正式揭牌,這是自四川東坡鵪鶉科技小院落地後的又一“國字號”科技小院。隨著專家團隊的入駐,更多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僅能在永豐村開展試驗,更能在這裡“安家”,通過試驗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培訓新人才、解決新問題,讓“永遠豐收”底氣更足。
融合發展 照亮振興之路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基礎。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前來永豐村參觀的隊伍絡繹不絕。據介紹,在緊抓糧食生産的同時,永豐村進一步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振興路徑。高標準農田旁,是永豐村綜合服務中心“豐收裏”,這裡是集永豐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心、為農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為一體,是永豐村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不僅佈局供銷社,還同步開展研學、講堂等活動,讓更多的遊客們來了有的看,有的吃,也有的玩。”
“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萬元。”李雪平介紹稱,永豐村通過稻菜(藥)輪作保收、農産品精深加工增收、研學遊深度融合拓收,村集體入股分紅創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夯實共同富裕根基。先後探索稻菜(藥)菜三季輪作模式,片區畝均産值增至9000元,打造“東坡大米”“永豐大米”自主品牌,推進稻、菜、藥訂單化生産、鏈條化提效、品牌化銷售;構建“農旅+”環線,先後接待遊客超26萬人次;建成商貿公司、科技公司、農旅觀光合作社等,參與片區建設發展,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翻了兩番。(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