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城市

古蜀之源 智造之都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3-06-28 14:36:12 編輯:張嘉鈺 點擊:

遠眺德陽城區。

國機重裝飛輪儲能智慧工廠是國內首個飛輪儲能智慧製造基地。

大國重器“德陽造”。

流光溢彩的德陽文德湖。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打造的國內首個葉片加工無人車間及首條黑燈産線。

成都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綿竹齊天段。
盛夏暖陽,旌湖兩岸,潮起潮落,訴説著歷史,煥發著生機。
這裡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三星堆青銅之光輝耀古今;這裡是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一大批“國之重器”從這裡誕生。
以綽約之姿,發時代強音。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戰略交匯疊加,德陽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從歷史中走來,一座正在崛起的魅力城市正敞開胸懷,擁抱世界。
成德兩地上演“雙城變奏”
同城化發展示範區加速形成
一條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讓彼此相鄰的幾個城市“親如一家”,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如居一城”。
從成都出發,天府大道向北不斷往德陽延伸,年內即將通車。這條貫穿成都平原南北的大通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條經濟、産業大通道,重塑著區域經濟地理。不只是天府大道北延線,已經啟動建設的市域鐵路S11線也備受關注。
作為成德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紐帶,以及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的重要一環,S11線建成後,將有效縮短成都至德陽的時空距離,不僅方便兩地市民出行,也將促進兩地産業及各類生産要素的高效集聚、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促使德陽進一步融入成都“半小時經濟圈”。
交通便利是德陽的區位優勢之一,將優勢放大,一張更加清晰的區位發展藍圖正在呈現——德陽將“同城融圈”作為全市五大戰略之首,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同城化發展示範區。
産業協同方面,德陽實施産業建圈強鏈行動,依託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産業集群創新中心,深化“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等互動模式,務實推進飛地産業合作,共同推動萬億級裝備製造産業集群、優質白酒産業集群、數字經濟飛地園區、成德臨港經濟産業帶做大做強。
開放發展方面,德陽將加快成綿高速擴容等開放通道建設,與成都國際鐵路港共建國際鐵路大港區,推動成都港口岸功能向德陽延伸。此外,在項目聯動招引上,德陽還將與成都聯合舉辦招商推介活動,引導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在兩市佈局發展。
“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産業呈現“剛柔並濟”高品質發展態勢
近日,2023四川國際美酒博覽會(以下簡稱“酒博會”)在德陽舉行。這是一場德陽向世界發出的邀約,也是德陽向世界展示白酒産業發展的一個窗口。
這樣的“亮相”並非個例。去年舉辦的2022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上,德陽曬出了自己作為“重裝之都”的硬核實力——全國60%的核電産品、50%的大型電站鑄鍛件、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16%的風電機組由德陽製造,發電設備年産量世界第一,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産業集群入選工業和資訊化部確定的首批2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這是德陽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德陽明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鮮明“大抓工業、抓大工業”導向,加快構建“3+1”現代工業體系,重點發展機械裝備、材料化工、食品飲料、數字經濟“3+1”主導産業。
材料化工産業方面,德陽川發龍蟒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德陽欣旺達動力電池及儲能産業生産基地項目、天合光能德陽市什邡光伏産業項目等百億級重大項目先後落戶;食品飲料産業方面,12個以酒類為主的食品飲料産業合作項目在酒博會期間完成簽約;數字經濟方面,德陽正加快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四川)先行區、“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特色數字産業集群,力爭2027年數字經濟規模達2200億元。
既要廣開大門迎客來,也要靶向聚焦走出去。
瞄準重點區域,德陽找準細分領域目標企業所在區域,明確重點招引目標企業180余家,精準擬制招商對接方案,不斷打通企業對接渠道。同時,有針對性地包裝推出清潔能源裝備産業配套園區、商用車汽車配套産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編印招商引資《投資指南》,借力借勢省市平臺,梳理髮布投資機會清單,尋求項目合作。
科技創新注入澎湃動能
讓更多“國之重器”貼上“德陽造”標簽
近日,在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的總裝平臺上,為外地項目製造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正在進行總裝。作為其中的關鍵轉動部件,項目使用了國內首支國産化FB2高中壓轉子。“該類高溫轉子原來一直依賴進口,現在運用尖端先進材料製造的國産化FB2高中壓轉子,可以確保機組熱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該公司負責人説。
這是德陽推動裝備製造技術不斷創新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德陽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在培育創新主體、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等方面不斷發力,持續探路創新驅動發展“深水區”,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2年,德陽市科技“揭榜挂帥”項目在全省率先試點,針對企業提出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落地需求,政府將提供對接平臺並予以立項認可及經費資助。先後揭榜並立項9個,揭榜金額3370萬元;立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60個,立項金額1118萬元。同時,出臺《德陽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德陽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等,推動政策創新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
面向未來,德陽明確以建設中國裝備科技城為重點,聯動西部(成都)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依託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打造高端創新平臺和推動關鍵技術攻堅,到2027年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省平臺8個以上,力爭規上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超過4%。
同時,德陽還將實施“創新主體倍增計劃”,從創新主體培育、高能級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全力助推裝備製造産業發展,讓更多“國之重器”貼上“德陽造”標簽。
真金白銀廣招英才
産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今年5月,德陽發佈人才引育10條措施,未來5年將投入10億元人才經費、20億元安居經費,努力讓人才在德陽安身、安心、安家。
政策支援上,德陽市縣聯合設立10億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重點支援全市“3+1”主導産業人才引進、人才激勵、技術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和人才項目合作。設立20億元人才安居專項資金,實施“家在德陽”人才安居工程,新建3000套人才公寓,全方位保障人才安居需求。
既要給足“真金白銀”招引人才,也要搭建平臺,發揮自身優勢,培育行業所需的人才。
作為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國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範區、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區,德陽市有應用型本科高校4所、高職學院10所、中等職業學校18所,職業院校在校生18萬餘人,每年向社會輸送4萬餘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如何發揮職教優勢?德陽的做法是産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順應校企合作日益密切的發展趨勢,德陽通過院校與企業共定培養方案、共建實訓基地、共編教學教材、共育師資隊伍、共同培養考核,推動校企合作雙贏。圍繞機械製造、電子商貿等主導産業設置專業和課程體系,德陽積極推行“校中廠”“廠中校”模式,已建成校內實訓基地260余個,其中生産性實訓基地63個,與2200余家企業共建“廠中校”。全市範圍內校企共建共用科研中心56個、重點實驗室和檢測中心19個,擁有專利技術600余項。
下一步,德陽力爭用3年時間,推動德陽“職教高考”尤其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進入全省第一梯隊行列,讓更多的中職學生通過“職教高考”進入高一級學校就讀。
親商、愛商、護商
多措並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繼2022年接連簽約6個百億級投資項目後,今年上半年,德陽再次簽約5個百億級投資項目,投資額度創歷史之最。
重大産業項目接連落子,德陽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關鍵位置,傾力打造親商、愛商、護商良好環境。
近年來,德陽多措並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服務保障品質,以“服務指數”提升企業發展“信心指數”。
圍繞新簽約項目、新增實際投資等指標,德陽實行月通報、季考評、年總評和“紅黑榜”制度,以項目拉練會等方式強化對引進優質企業、優質項目和項目開工落地的結果考核,提升招商引資實效。
有速度、有溫度。德陽縱深推進“簽約即供地、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産”改革,開展外商投資大走訪等活動,部門聯動協調解決項目洽談、簽約、落地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保姆式”服務。
在企業間樹立良好口碑,需要久久為功。今年3月,德陽明確提出,著力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促建促産的投資環境、引領發展的産業環境、更具活力的創業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六大環境。
落實到行動上,德陽在全市開展了十大營商環境整治行動,各地各部門靠前服務、主動革新,破“難點”、通“堵點”、接“中斷點”,查問題、補短板、治頑疾,聚焦聚力打造德陽營商環境新形象。同步實施24項改革舉措,實現全鏈條優化審批、全過程公正監管、全週期提升服務,突破困擾經營主體發展的關鍵瓶頸,增強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能力,推動營商環境向更好更優轉變。(德軒 供圖 德陽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