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0米高原上的光明創造者——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電站投産背後的故事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25 12:11:40 編輯:張嘉鈺 點擊: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西北部,有一個鄉落位於兩山之間的大草原上,名為“柯拉鄉”,藏語意為“三塊大草壩”。4000多米的高海拔造就豐富光能的資源,為這個藏區帶來新的契機和動力。
一年前,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柯拉光伏電站在此開工建設。不到一年,扎拉托桑山大草原上逐光而列的光伏板鱗次櫛比。6月25日,經過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下稱“成都院”)在內的數千名建設者艱苦奮戰,柯拉成功投産發電,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

開工,便是一場決戰
“冬歇期”變“大幹期”
柯拉電站擁有多個顯著標簽。它是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十四五”時期首個開工建設的水光互補電站,同時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首次將水光互補運作提升到百萬千瓦級別。
項目地處川西高原海拔4000米至4650米的區域,場址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裝機規模100萬千瓦,共分5個標段同時建設,成都院負責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勘測、設計、採購、施工、調試並網發電,並承擔整個光伏電站的牽頭工作。
在項目經理李濤看來,在工期嚴重緊張、工程量巨大的現實面前,如果按照以往新能源項目建設流程推進,無法完成工程任務。主動求變,成為唯一選擇——超前策劃,倒排工期,不斷優化工序和措施,將任務細化到每一週甚至每一天。

“建設項目就是與時間賽跑,每一天都是不敢耽擱的,每一分都是需要爭取的。”項目團隊緊繃神經,在營地還未建時就著手前期準備工作,在附近租用民房作為臨時駐地。
兵貴神速,開工即是決戰。項目團隊一進場,設備、人員便持續投入。從開工到施工道路設計出來,僅用5天時間,關鍵設備線路設計3個月便完成,創造了新的紀錄。

2023年初,項目突降暴雪,整個山頂被大雪覆蓋,影響工期1.5個月。本就緊張的工期再次被壓縮,讓李濤晝夜難眠。為搶抓失去的工期,團隊將工程設計之初的3個月“冬歇期”科學轉化為“冬季施工大幹期”,春節期間不少人主動留下來堅守崗位,開足馬力推進各項任務。
海拔高,鬥志更高
世界級工程需要敢於戰鬥的隊伍
“建設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但沒有人叫苦,更沒有人退縮。”李濤談起團隊,聲音哽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項目區氧含量僅為平原地區50%,紫外線輻射高出90%,8至9級大風更是常事。成都院在最高4650米處的工區,即使在七八月,也時常被大雪覆蓋。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除了需要匠心水準,更需要過人意志。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英雄。在臨時營地居住時,由於大雪封路,採買的廚房用具無法送至,廚師自己動手砌了一口灶,從村裏借來鍋具和天然氣,解決了十多個人的吃飯問題,被親切稱為“最牛廚師”。
超高海拔帶來高寒。風力強、降雪多、晝夜溫差大,夜間最低至零下30度,睡眠成了奢望,每晚幾乎都是在輾轉中熬過去。被子因呼出的熱氣結冰,讓寒氣徒增幾分。大家基本都參與過高海拔項目建設,對此早有心理準備。缺氧高寒造成人機降效嚴重,團隊視為最大“挑戰”。

“成都院承建的是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面積最大、地形最複雜的標段,其中地塊佔比為92%,樁種類佔比75%,支架種類佔比83%。”項目特徵讓施工經理沈南不敢懈怠。
在簡單的數字背後,建設者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設備集中供貨期內,採購人員趙忠鑫連續出差3個多月,飛行2萬多公里前往7個不同設備廠家開展駐廠催交工作。
示範的作用是巨大的。成都院在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推動黨建與生産深度融合,結合建設管理中的難點、痛點,開展“黨員先鋒隊”、勞動競賽、崗位比武,發揮黨員在創新創效、安全生産、進度品質、攻堅克難的帶頭作用。

升壓站設備調試期間,因長時間超負荷運轉,孫立友闌尾炎急性發作。一個隊友倒下,立馬又有隊友補上,確保了現場設備按時完成調試。
成都院負責人張世殊對此很自豪,黨員幹部帶頭衝鋒,建設好世界級工程,服務“雙碳”建新功,助推高海拔新能源事業高品質發展。
既是鐵軍,更是創新者
創造超高海拔地區大規模建設先例
“幹設計不是閉門造車,不能單純靠規範給出方案,需要深入一線,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吳迪是這麼説的,更是這麼做的。他駐紮項目160余天,從項目前期到實施階段,全程參與從不缺席。
扎拉托桑山地形複雜,溝壑交錯,多種坡面相互銜接,若照搬以往設計方法,不能夠滿足柯拉需求。為此,團隊一步一喘走遍每一個角落,再針對不同地形選配適應的組件及基礎類型,為採購設備節約了大量時間。
堅固的基礎是光伏板矗立於強風暴雪中的關鍵。而完成工程量龐大的打樁任務,又是建設者們遇到的挑戰之一。由於晝夜溫差大,土壤反覆凍融,土層如“凍豆腐”一般,下面還有岩石碎塊,打樁施工難度成倍增加。傳統直接打樁,會造成樁靜壓後移位、無法壓樁、樁變形等問題。團隊創新研發“先引孔、再靜壓、後回填”工法,成功將原本疏鬆的土壤夯實、穩固。

面對高寒挑戰,項目人員汲取成都院建設的世界最高海拔風電場等眾多高海拔項目經驗,研究出“蓋被子”的方法,指導施工人員給澆築的混凝土保溫,以避免巨大溫差導致結構鬆散、強度不足等問題。
此外,在柯拉採用隨太陽轉動的智慧支架,主動分析識別每天最佳“追光”角度,提升發電效益。
李濤説:“進度極其緊張,創新是重要途徑,管理上要加強,不能有任何差錯。”長時間的堅守,時刻繃緊的弦,連續通宵攻堅痛點,讓李濤在柯拉投産前一週住進了醫院。
成功,是對鐵軍的獎賞。在成都院前後方和有關參建方的共同努力下,柯拉創造了大型光伏項目在超高海拔地區冬季連續大規模施工的先例。
一項工程,眾多效益
柯拉光伏電站帶來深遠意義
賦能美好生活,是成都院的企業使命。幹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惠一方百姓。成都院在建設時,始終秉持這一理念。
走進柯拉電站,不難發現光伏板距地面基本都超過1.8米,勢必增加項目施工難度。但這樣的高度,既可滿足植被生長需要,又能保障牛羊放牧空間,實現“牧光”互補。
不僅僅滿足於此,項目通過“光伏+基礎設施”“光伏+就業”“光伏+旅遊”等一系列措施,帶動農牧、旅遊、交通等産業發展,進一步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在柯拉建設前,藏民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靠放牧、挖蟲草維持生計,過著簡單生活,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項目部盡可能多的雇傭當地建設人員。“以前,放牧和外出務工是主要收入來源,如今在家門口工作,在獲得收入的同時,還學會了技術本領。”

柯拉投産後,每年發出的電量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由於光伏發電具有不穩定性、波動性、間歇性,給電網安全帶來一定影響。為了讓它“穩定”下來,水光互補是很好的方案。柯拉發出的電,將接入成都院勘測設計的兩河口水電站,再“打捆”接入電網外送。
作為清潔能源的創新引領者,成都院普查規劃了雅礱江流域水風光資源超1億千瓦,參與建設了眾多能源項目,于2016年開始規劃柯拉項目,2021年啟動可研設計。該能源基地全部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之一。

董事長黃河表示,成都院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發揮能源建設優勢,打造綠色高質“標桿工程”,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4650米的高原上“追光人”,不僅僅是光明創造者。他們胸懷使命,高揚“追求卓越、不斷超越”精神,讓“電建藍”在雪域高原更加閃亮。(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