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洞超9000米!仁沐新高速最長隧道 左線貫通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16 15:05:24 編輯:張夏桐 點擊:

6月15日,經過近6年的艱苦施工,由蜀道集團川高公司投資、四川路橋路航公司承建的仁沐新高速公路關鍵控制性工程——五指山特長隧道左線順利貫通,標誌著仁沐新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進入年底通車衝刺階段。

作為仁沐新高速公路15座隧道中施工難度最大、線路最長的隧道,五指山特長隧道位於宜賓市屏山縣和樂山市沐川縣交界處,左線長9362m,右線長9397m,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隧道,按單洞分離式設計。

打造防護罩,邁過“地雷區”。
五指山特長隧道地質條件極其複雜,有著“地質博物館”之稱。出口位於斜坡中下部,洞內圍岩自穩能力差,隧道石膏層自由膨脹率達60%,Ⅳ、Ⅴ級圍岩佔總長的98%,洞身多次穿越斷層破碎帶。洞內不良地質可謂“五毒俱全”,具有特大涌突水、岩溶、煤層瓦斯、採空區、膨脹性膏鹽地層等地質類型。據統計,隧道施工過程中累計穿越高瓦斯地段300余米,易遭遇大型坍塌,猶如穿越“雷區”。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和品質受控,項目團隊採用TSP3d地質預報系統、超前鑽探、地質雷達等超前地質預報預測手段對高風險洞段超前探測,並動態調整施工工法。

推出組合拳,降服“水簾洞”。
隧道最大埋深為995米,地表水、地下水、裂隙水縱橫交錯,走向複雜。在隧道開挖期間,枯水期涌水量為94000立方米/天,平水期涌水量達到110000立方米/天。豐水期時,洞內一天涌水量可達到133000立方米,相當於55.4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水量。據統計,建設過程中,隧道突發超50000立方米/天的大涌水應急處置就有15次。面對涌水難題,項目團隊推出了“組合拳”——“廣蓄水+同抽水”“注堵+引排”(把開挖後形成的廢水蓄積,同步向洞外抽出;採用注漿方式堵水,引流的方式進行排水),應急措施同步接連跟上,並整合富水隧道初期支護濕噴砼施工工法,解決了富水圍岩地質條件下的施工難題,實現了濕噴工藝在富水和非富水圍岩地質條件下的全面應用。

下足繡花功,建成“創新室”。
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堅持科技創新發展理念,于2019年成立了創新工作室,以瓦斯隧道開挖、富水石膏地層掘進等為研究基礎,積極參與關鍵技術攻關,研發形成了瓦斯隧道初期支護不動火作業、瓦斯隧道施工環境監測與自動化控制系統、隧道縱向止水帶簡易夾具、隧道噴霧降塵裝置、複雜軟弱圍岩瓦斯隧道機械連接式鋼拱架錨噴支護等系列創新技術。目前已取得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科學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工法8項,軟體著作1項,各種專利、QC成果18項。工作室牽頭開展的《複雜軟弱圍岩瓦斯隧道開挖支護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中的聚能爆破施工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實現了煤係富水地層高瓦斯隧道施工的技術創新與突破。

做足水文章,繪就“生態綠”。
自進場施工以來,項目團隊就統籌推進項目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全力打造“安全舒適綠色環保”的生態高速公路,努力繪就“景美、岸綠、水清”的綠色畫卷。為滿足隧道涌水處理及排放要求,有效保護中都河乃至金沙江流域水生態,項目團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將城鎮污水處理技術的原理引入高速公路施工污水處理系統,建成了國內系統最為完善的高速公路施工污水處理系統。通過運用“多級模組化迴圈凈化隧道污水處理技術”,成功實現了污水處理自動過濾、自動加藥、自動監測等,克服了隧道長期施工污水量大難處理的工程難題,實現2萬方/天規模污水處理,切實減緩了隧道建設對周邊敏感水體的污染,也為隧道施工污水處理技術的系統整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我國隧道施工污水處理積累了經驗。
五指山特長隧道預計于8月上旬實現雙幅貫通,仁沐新高速也將於今年年底實現全線通車。作為國家西部的重要經濟通道、旅遊通道和扶貧通道,仁沐新高速通車後,將有效連接成都、攀西、川南三大經濟區,成為資源共用、産業互補、技術交流的重要紐帶,並與宜攀沿江高速公路一起構成深入大涼山腹地的經濟走廊,成為從成都出發經雲南連接東盟地區最便捷的高速通道。(溫彩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