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裏的中國(四川篇)》即將在央視黃金檔播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09 15:40:43 編輯:ZhongWang 點擊: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節目《非遺裏的中國(四川篇)》將於2023年6月10“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當天,在中央視綜合頻道(CCTV1)晚間20:00黃金檔播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撒貝南,歌手黃齡將和觀眾一起,開啟一場浪漫的四川非遺之旅,去感受巴蜀大地非遺之美。節目通過非遺創新秀演、沉浸體驗、還原絕技等形式,多維度呈現四川非遺的歷史底蘊、地域特色和創新成果,將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這一個特殊的日子裏,在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盛會中,為全國觀眾送上一場最具四川味道的非遺大餐。

節目展示了四川省41個非遺代表性項目,涉及16個市(州)。其中,蜀錦、龔扇等傳統手工藝技藝精湛、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兼具,綿竹木版年畫、自貢燈會等民俗文化寄託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羌族羊皮鼓舞、彝族朵樂荷舞、甘孜踢踏等傳統藝術民族風情濃郁,川菜、川酒等天府旅遊美食享譽全球。
這些最具巴蜀文化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充分展示了四川獨特的文化多樣性、交融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充分展現了巴蜀兒女勤勞智慧(如自貢井鹽)、精益求精(如竹編、漆器)、不屈不撓(如川江號子)、開放包容(如川菜、川茶)的精神特質。同時,四川非遺也在巴蜀兒女的接續傳承和實踐中,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效融入時代融入生活,綻放出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據了解,近十年來,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四川非遺保護工作取得非凡成就。全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1132項,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5人、省級1062人;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公佈為全國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認定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永久落戶四川。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巴蜀文化凝聚力影響力。

一是規範化制度化水準大幅提升。頒布實施《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成渝雙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文旅融合發展等規劃,編制《四川省“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規劃》《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啟動巴蜀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編制。出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一系列管理辦法,法規制度體系不斷健全。
二是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基本完善。開展文旅資源大普查,查明非遺資源8098項。對54位國家級、205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工作,基本建成省級非遺檔案館和非遺數據庫。加強非遺名錄體系建設,實現省級非遺名錄縣(區、市)全覆蓋。成立高校非遺保護聯盟,構建多方參與的理論研究體系。建成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啟動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級非遺館建設,全省建設各類非遺館196個、非遺傳習所(點)534個,將非遺傳承傳播活動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拓展傳承設施體系內涵外延。

三是保護傳承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強省、市、縣三級非遺保護機構建設,增加省非遺保護中心人員編制(增至22人)。面向基層非遺保護工作者、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開展常態培訓。設立4個國家級、9個省級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院校,培訓傳承人超過2000名,四級培訓體系不斷提升非遺傳承主體的傳承實踐能力。提高省級傳承人傳習補助經費標準,加強動態管理,推動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傳承有序的傳承人隊伍。統籌各級非遺保護協會、專家等社會力量,非遺保護“四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四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日益突顯。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建立黃河源非遺保護省際協調機制,加強川渝非遺保護合作。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公佈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災後重建與文化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成功典範。設立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都成為全國“非遺在社區”試點城市。深化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率先推出十條“非遺之旅”線路,認定171個非遺體驗基地;開展“天府旅遊美食”推選宣傳活動,向全球發佈809道美食名錄;打造竹藝村、川菜博物館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非遺旅遊目的地,非遺研學、體驗成為文旅産業發展新引擎。建設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2個、省級3個、市級3個,出臺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推進非遺工坊建設,設立非遺工坊900余家。加強非遺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利用,舉辦授權展、川港合作對接會等推動保護合作,啟動智慧財産權服務平臺建設。

四是宣傳普及傳播力驅動力持續提升。擦亮“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國際文化交流名片,累計135個國家(地區)和非政府組織的4000余名代表和國內4萬多名代表參加,2000多萬市民和遊客現場參與,發佈《成都宣言》《成都共識》《成都倡議》和《成都展望》,為全球非遺保護事業作出了貢獻。振興傳統節慶,培育“非遺過大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羌年等傳播品牌。實施四川非遺短視頻傳播工程,“視頻直播家鄉年”、非遺公開課、非遺影像展等點擊超過30億人次。連續舉辦3屆四川非遺購物節,累計4.56億人次參與,實現銷售6.37億元。今年春節期間舉辦非遺傳承實踐暨直播購物節活動,平臺投稿量居全國第二,實現銷售額1.5億元。開展四川非遺年度人物及保護實踐優秀案例評選,吸引兩千多萬網友關注。

下一步,四川非遺保護工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和“守正創新、融合發展、系統保護、突出重點”工作思路,著力構建保護傳承體系化、文化空間活態化、傳承傳播品牌化、融合發展常態化、體驗共用智慧化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提高傳承創新實踐能力,深化拓展融合廣度深度,提升傳播普及影響力,推動全省非遺保護事業再上新臺階。(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