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五環境日四川省主場活動舉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03 16:37:16 編輯:劉懿 點擊:
6月2日,2023年六五環境日四川主場活動在成都舉行。活動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鐘承林代表17家主協辦單位發出“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四川倡議,並聯合啟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3四川行動。
現場,既能跟隨世界冠軍、奧運會金牌得主鄒敬園走進“綠色大運”賽場,又能見證首批四川省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和第六屆四川“最美基層環保人”“綠色先鋒”,還能欣賞演繹生態環保鐵軍故事的情景劇,與阿來、張海龍、杜浩一起走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四川故事……

亮點一:發出“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四川倡議
更高規格更大規模合力共建美麗四川
“1度電,可以幹什麼?”燈光全熄,演員們手持星星燈,伴著環保倡導畫外音進入演播室現場。一場引人思考的創意環保開場秀——《我們1起來》拉開了本次六五環境日活動序幕。
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繪就巴山綠、蜀水清、天府藍的美麗畫卷,是四川未來五年的奮鬥目標。

“茫茫九派流中國,長江黃河潤四川。值此六五環境日之際,我們倡議,一起努力,守護長江黃河秀美安瀾。”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鐘承林會同生態環境部西南督察局、西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省委宣傳部、省精神文明辦、省人大城環資委、省委網信辦、省直機關工委、教育廳、司法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省廣電局、省鄉村振興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等17家有關部門負責人,發出“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四川倡議,呼籲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共同行動,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四川畫卷。
隨即,17家主協辦單位負責人共同啟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2023四川行動,把從全川各地取得的長江黃河水澆給“小樹苗”,涓涓細流終將匯聚成磅薄力量,“小樹苗”終將成長為美麗的參天大樹。
亮點二:揭曉第六屆四川省綠色先鋒
跟奧運冠軍看綠色大運聽綠色先鋒講低碳故事
守護四川的綠水青山,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綠色先鋒”。活動現場揭曉了四川省第六屆“綠色先鋒”併為獲得者頒發證書。
十位“綠色先鋒”來自各行各業,卻奔赴著同一個未來——綠色低碳時代。

“我手上的這瓶水並不尋常,它既是氫燃料電池汽車運作時排放出來的水,又是氫能轉換成電能時的産物。”作為今年的綠色先鋒,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軍從四川氫能的發展和研究入手,談到即將開幕的成都大運會上使用的氫能源大巴車。
這場即將在家門口舉辦的“綠色大運”,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也讓世界冠軍、奧運會金牌得主鄒敬園深有感觸。伴隨著攝影師嘉楠的鏡頭,鄒敬園帶領大家走進了雪山下的東安湖體育公園,探索解讀蘊藏在大運會裏的綠色密碼。
東安湖綠色生態體育公園從規劃到建造到使用,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場館有效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建築材料均採用了可再生和低碳的材料;由四川甘孜州、涼山州而來的水電以及屋頂的太陽能板,讓所有場館實現100%清潔能源;有全年可節水3000噸的雨水回收黑科技系統,可以轉換為場館的綠化養護用水;還有純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綠色交通為整個成都大運會保駕護航。
大運會的綠色還滲透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運動服裝實現迴圈再利用;餐盤食具是可降解、可回收的;健身器材也是更環保的碳纖維材料……比賽結束以後,大運會數字博物館將解決體育場館荒廢和營運維護難問題,讓大運場館繼續服務於市民。
綠色大運會即將見證全世界優秀運動的榮譽時刻,也見證著更加綠色、清潔、美好的明天。
亮點三:揭曉第六屆四川省最美基層環保人
情景劇講述環保人故事共護綠色家園
2022年,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9.5%、排名躍居全國第2位,創近20年來最好水準,大氣環境品質實現PM2.5和重度污染天“雙下降”,PM2.5達標城市和達標縣(市、區)“雙增加”,生態文明示範創建走在全國前列……
每一份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身處基層,紮根一線的四川環保人。活動現場揭曉了四川省第六屆“最美基層環保人”併為獲得者頒發證書。
十位最美基層環保人常年紮根一線,用青春和汗水守護碧水、藍天、凈土。
一張劉永濤的工作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兩位演員從劉永濤同事和妻子的角度,講述了《篤行》的故事。他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生態環境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隊長,也是全國最美基層環保人,2018年11月,手術活檢被確診為肺腺癌晚期。患病後,他仍然堅持在環境保護的路上,在理論撰寫的書桌旁,在與病魔鬥爭的病榻上。
劉永濤是四川千千萬萬普通環保人中一員,他和大家一起幹著平平凡凡的環保事,多年來默默地踐行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保鐵軍精神,只因他們深愛著腳下的土地、眼中的藍天、手中的清水。
亮點四:大咖現場來講課
聽阿來、杜浩、張海龍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四川故事
一則“在多年的努力後,終於等到‘你’!”的新聞報道,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到了長江特有的旗艦物種——長江鱘。
“終於在今年3月,我們的試驗取得了首次成功,時隔23年,長江中再次有自然出生的小長江鱘了!邁出了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的關鍵一步。”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杜浩將大家帶到了“保護長江鱘,守護母親河”的“實驗室”。隨著近年來長江水域生態環境品質的不斷改善,特別是長江鱘的故鄉——四川省境內的長江中上游環境品質的改善,為放歸長江鱘的試驗提供了有力的生態環境保障。
保護長江鱘只是我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事例。四川被譽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去年,紀錄片《生態秘境》吸引了全球目光,反映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四川的成功實踐。
“因為主題和表達所限,我們在片中所呈現出來的四川多彩人文之韻,根本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自然生態類紀錄片《生態秘境》的撰稿人張海龍説,透過《生態秘境》,他發現四川今天仍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修復的生態樣本。
對此省作協主席阿來有更深的感觸,他曾走過若爾蓋草原、鬥折蛇行、緩緩東流的黃河。以境內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生態保護狀況以及當地的人文風情為重點,阿來娓娓道來,一幅我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具體實踐的“輿圖”徐徐展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四川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不斷上演。
亮點五:榜樣的力量
首次聘請5位知名人士成為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
榜樣,能激發奮進的動力;典範,能鼓舞向上的靈魂,四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榜樣的力量來帶動社會各界積極實踐、主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活動現場,生態環境廳廳長鐘承林向首次聘任四川省5位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頒發聘書。他們分別是省作協主席阿來,生態學家印開蒲,四川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何健,成都觀鳥會理事長沈尤,成都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天府項目中心主席米瑞蓉。
今年,四川省參照生態環境部做法,聘任了第一批四川省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經過推選,最終從文化、教育、科技、傳媒、社會組織等領域遴選出5位在各自領域頗具影響力,併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言獻策的代表,為生態文明建設再添“智囊團”“生力軍”,示範引領更多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山更青啊水更綠,讓中國更美麗,美麗大自然是你我共同的家園……”活動在藏族歌手和四川生態環保人的優美歌聲中落下帷幕。啟程,開啟一個綠色的時代,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四川凝聚澎湃力量。(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