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覓吉金 最大規模西南青銅器展週末亮相金沙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23 18:35:39 編輯:劉懿 點擊:

為深入踐行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指示,並迎接2023年7月在成都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展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本週六(5月27日),“吉金萬里——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即將亮相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該展匯集中國西南地區32家文博單位先秦至秦漢時期以青銅器為代表的精品文物294件(套),為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展品數量最多、文物等級最高的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專題展。據悉,所有展品業已悉數抵達成都,緊張的布展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吉金萬里——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布展現場
借展之路行程近萬里
此次展覽的舉辦,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南方絲綢之路,作為一條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要道,在人類文明的見證物——青銅器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此次展覽涉及地域之廣、籌備工作量之大,資訊資料之繁雜,更不亞於重走這段輝煌燦爛的文明之路。據介紹,此次展覽的展品來自30余家借展單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于5月9日起,就出動十多名專業人員,兵分六路,奔赴重慶、貴陽、遵義、南寧、昆明、玉溪等23個城市,踏上總長度近萬里的借展之路。
據介紹,在每一處借展地點,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都要就展品情況與借展單位充分溝通,仔細辨認是否存在裂痕、污漬、劃痕等,雙方確認無誤並簽字後方可裝箱運輸。此外,運輸人員還要根據每件文物的尺寸、形狀,在柔軟的海綿內切割出合適的凹槽,確保文物在海綿的保護下,嚴絲合縫地“入住”文物運輸箱,安全抵達成都。
考古新發現集中亮相
記者獲悉,昨日下午,伴隨著最後一條線路的借展文物抵達金沙遺址博物館,此次參展的294件(套)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物珍品全部運抵就位。與此同時,布展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今日上午,工作人員正在細緻點交佈置來自鹽源老龍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的多件展品。

工作人員正在點交鹽源老龍頭遺址出土的青銅馬車
鹽源老龍頭遺址,被譽為四川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後的又一“青銅王國”。2020年以來,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土遺物5000余件(套),其中尤以種類豐富、造型獨特的青銅器為代表。這些珍貴的實物,生動再現了距今2000年左右,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對研究中國西南與中國北方地區、歐亞草原、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該遺址入圍“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今日開箱點交布展的青銅馬車,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三輪馬車實物模型之一,顯示出濃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這也是這件文物繼2020年被發掘出土後,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除了鹽源考古新發現出土的珍貴文物,三星堆新一輪發掘出土的銅人面具、銅扭身跪坐人像、銅小立人像等文物;被評為“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六大遺址之一的雲南河泊所遺址,以實物證明西漢王朝對今雲南地區的有效統治,其新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建伶令印”“滇池長印”等封泥,都將在本次展覽中首次亮相。

工作人員將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扭身跪坐人像放置在點交臺上
首次集齊三件“成都”銘文兵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將首次同臺展出目前考古發現中,僅有的三件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器。它們分別為唯一一件出土于成都地區的“成都”銘文矛;最早發現“成都”銘文,出土于四川雅安的虎頭紋“成都”銘文青銅矛;以及四川青川的“九年呂不韋”銘文戈,其正面刻銘“九年相邦呂不韋造蜀守金東工守文居戈三成都”,背面鑄文“蜀東工”。
據介紹,這些帶銘文的青銅矛/戈,不僅為研究巴蜀青銅兵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更為後人追溯成都城市稱謂的歷史,提供了歷史證據。

虎頭紋“成都”銘文青銅矛
總展品數多達29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多達103件(套),首次外展文物88件(套),涉及近百處遺址……史上最大規模西南青銅器展即將於本週六亮相金沙,更多精彩展品等你來賞!(王昱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