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前分公司技能專家劉小玉退休不褪色,整理自己數十年的體會和經驗,把排污、清管、置換等輸氣生産的各種聲音撰寫下來,供年輕員工參考和借鑒,為輸氣管理處仁壽輸氣作業區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對劉小玉來説,有一種聲音不是鳥鳴清唱,也不是樂器發出,但更能給她帶來歡呼和喜悅。這種聲音,就是輸氣場站各類舒緩的氣流聲。
傳播:“最美聲音”伴我行
早期,威五輸氣隊隊址設在蘭家壩,輸氣工們以站為家,工作、生活兩不誤。
對氣流經過管道的聲音,年逾古稀的鄧紹華至今難忘。他説,那個時候,站內輸氣時勻速流動的氣流聲,能帶來內心的安寧,告訴你生産一切正常,清早醒來,聆聽到熟悉的氣流聲音,便可安心投入新的工作。
鄧紹華説,那時站上採用雙波紋管差壓計量,需要人工計算産量。他至今清晰記得,伴隨著場站悅耳的氣流聲,隊上曾組織了一次比賽,最快者僅用三分鐘便計算出氣量。
今年4月退休的劉小玉,對輸氣聲音更是情有獨鍾。
劉小玉剛參加工作時,特別認真聆聽分離器排水,當聽到氣水混排的聲音逐漸變成“呲呲”的純氣流聲時,別提心裏有多高興。後來,參加停氣連頭作業,天然氣置換氮氣流程時,當聽到氣流到達的聲音後,感覺一天的堅守都值了。
再後來,作為技術能手和技術專家的劉小玉,參加清管作業時,和沿線閥室的監聽者一樣,將耳朵貼在管壁上,監聽到清管器通過的聲音後,一身的疲憊瞬間一掃而去。
傳授:員工技能水準大提升
2020年夏,轉行的陳昱芃負責作業區生産運作工作,組織清管便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陳昱芃計算時間判斷球要到了,抵近管道也聽到聲音,不料,劉小玉卻判斷球位於彎頭位置,讓大家再耐心等待。漫長的幾十秒過去,待壓力差自然增大後,大家又聽到了熟悉的“隆隆”聲,再用手觸摸管壁,輕微的振動,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球的歸位。
這個場景深深觸動著陳昱芃。他從中體會到老員工的經驗和細緻,更感受到老員工對工作的付出和對輸氣事業的熱忱。同時,他也認識到員工技能水準的高低,關乎管網安全平穩運作的“成色”。
此後,在作業區的大力支援下,生産運作中心更加注重員工技術水準提升,開展以老帶新、以點帶面的“師帶徒”活動,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作業區還結合生産實際,編印知識手冊、拍攝標準操作短視頻,供大家學習。
在技術技能人才融合共建中,作業區目前已擁有12個技師、1個三級技能專家,8人先後在分公司以上輸氣工、儀錶、管護技術大賽中摘金戴銀。
傳承:為一域增光全域添彩
去年5月,東興站站長黃楠調至作業區生産運作中心,與劉小玉搭檔,負責基礎檢查和員工培訓。
作為同事,黃楠從劉小玉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在他眼裏,劉小玉對設備不是簡單操作,而是用心幹事,極力探究事物的真相。
作業區練兵場的一個老式平板閘閥出現泄漏,一直未找到原因,劉小玉知道後乾脆趴在碎石地面上,臉被磕得生痛,終於在閘閥下方聽到了極其細微的聲音,原來是底部排放堵頭螺栓過緊,導致閘閥的閘板沒有到位。黃楠對其佩服有加,更領悟了細緻對輸氣工作的意義。
“我在站上幹了近30年,對輸氣聲音有相同感受,”黃楠説,以前冬季保供時,站上嚴密監視數據變化,頻繁調配氣量,隨著閥門的開度增加,氣流聲逐漸減小,經驗豐富的員工可以根據氣流聲的變化,判斷氣流通過的情況,以確保執行調度指令和用戶用氣穩定。
5月6日,黃楠在作業區練兵場更換調壓閥的閥口墊。驗漏時,一陣若有如無的聲音傳來,他趴在地面細聽,發現細微的聲音源自閥口墊後面的一個接頭。他用扳手再次擰緊螺栓,聲音便消失了。同事取來肥皂水驗證,介面處一個氣泡也沒有冒出來。
如今,老一輩輸氣工對聲音的探尋,早已讓作業區年輕員工如數家珍,他們接過上一輩的接力棒,奔跑在平安輸氣的新征途上,既為一域增光,又為全域添彩。
仁壽輸氣作業區黨委書記祝洪軍説,“輸氣聲音”伴隨了幾代輸氣人的成長,隨著科研一體化協同發展,資訊化智慧化技術廣泛應用,取代了部分人工“聽風”,但作為輸氣人,所有最熟悉、最美妙的聲音,都珍藏在噴薄的天然氣裏。(范照明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