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迎大運——探密東安湖水生態之美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19 16:15:40 編輯:張嘉鈺 點擊:
水天一色、碧波千頃的東安湖公園,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會場重要基礎配套設施,隨著大運會開幕式進入倒計時,逐步走進全球視野。
在關注比賽場館的同時,不少人也被東安湖如同江南水鄉般的景色所吸引。從一片洼地到活水盪漾、水鳥棲息,這條水生態構建之路,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成都院)東安湖設計團隊走了3年有餘。

落筆生輝開勝境
2019年12月,成都院東安湖設計團隊利用數字建模分析了東安湖原始地形不同水位浸沒範圍和開挖量大小,奠定了整個湖區“一湖三區、西部濕地、東部大水面”的山水格局。此後數月,踏勘、調研、分析,成為了設計團隊的主基調,直到東安湖5601畝區域內“降碳減排零外運”的土方實施方案確定。
在湖區水域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一直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遵循“蓄塘成湖、借渠引水”的設計原則,在最大限度保證原始地形同時,構建兼顧水安全、水生態和駁岸美化的東安湖水庫。
“大家現在所見的東安湖不僅是湖也是水庫,”東安湖水庫設計者廖桂英説,“從水庫形態構建、水庫蓄水設計到後期調度運作,我們充分考慮水生態和駁岸生態,實現了過去單純建水庫向構建生態河湖轉變。”
寫意山水見殊功
自古以來便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説法,想要湖泊清澈,水源優質和水體流動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東安湖卻恰恰缺乏這兩個重要條件,受水源和地形制約,東安湖不具備傳統理念中引水治水、動力連通、活水凈化的條件。
這些制約沒有難倒以“治水”聞名的成都院設計團隊。這個團隊,高標準打造了天府新區興隆湖項目,“公園城市”理念在這裡誕生;創新建設了九道堰公園,成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公園。在東安湖,團隊宵衣旰食、幾易其稿後,一個因地制宜,採用“原位修復技術”和“經典生物操縱理論”的水生態構建方案誕生,從3條路徑保障東安湖水質——優選水源、加強防滲,河湖分離、控源截污,智慧水務、建管並重。
“首先厘清周邊水系關係,引用東風渠優質水源作為水庫水源。因為東安湖湖底有成都市首條湖底隧道,我們在常規防滲設計之上,又增加了生態壓重設計,並且構築了生態魚巣,為湖區魚類提供優良生存環境。”東安湖水庫設計者陳雯説,“在設計時,我們考慮到汛期對湖區造成的影響,採用河湖分流的方式,將周邊自然水系作為泄洪通道,保證河流通暢也保障湖區水質。同時,按照‘外源截污、雨水控制、生態凈化’的思路,收集污水、凈化雨水。”
東安湖的水下深淺不一,生長著適應不同水深的動植物,它們都是水生態系統的一份子,為提升水質、維持水體穩定發揮著多樣性作用。東安湖的岸上花團錦簇,生長著各色花卉草木,湖與岸完美融合、水與景交相輝映,形成如今“四時皆有景”的愜意風光。
流光溢彩迎大運
2020年6月,東安湖桃花島示範區順利蓄水,約2.5萬平方米的水面清澈見底、水草葳蕤,此後水生態構建設計以桃花島為藍本,分區、分塊、分批次向整個湖區推廣,最終實現1634畝水域面積成功蓄水。
2023年新年,一場華美的燈光秀在東安湖公園上演,一池湖水流光溢彩,一城歡聲共迎新春。這一刻,成都院東安湖設計團隊完成了“打造美麗幸福河湖”的使命。

再回首,過往點滴歷歷在目。
2020年8月汛期,設計人員日夜守在項目現場,同東安湖一起接受大雨考驗。一場40年一遇的暴雨來襲,大量泥沙沖刷進入東安湖,彼時建設至一半的東安湖讓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然而雨水過後,僅僅一週時間,湖水就完成自凈化,又變得清澈透明。“在嚴峻條件下,構建、維繫、修復一個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我們做到了。”廖桂英説。
距離大運會開幕已不足百日,世界目光匯聚於此,從這裡看見成都公園城市之美,從這裡看見中國山水田園情懷,這是每一個參建者初心,也是每一個參建者的驕傲。(杜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