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環境、減負擔、重培育,去年全省民營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

“組合拳”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3-04-27 15:13:28 編輯:張嘉鈺 點擊:
民營經濟撐起四川經濟“半壁江山”。4月26日,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的首場發佈,主題為“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全省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會上一組數據格外亮眼:2022年全省民營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佔全省GDP比重為53.7%。
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四川省出臺了哪些舉措?下一步有哪些重點工作?發佈會上,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達州市、自貢市沿灘區相關負責人進行了介紹。
做優營商環境將開展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提升行動
“我們將民營經濟作為單獨指標納入全省營商環境評價體系。”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介紹,四川省開展了營商環境對標創新行動,推進國務院辦公廳50條創新試點改革舉措在四川省複製推廣。此外,會同重慶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優化營商環境方案》,推動32項政策措施落地實施。目前營商環境評價優秀市數量從3個增加至7個,2022年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四川省位列全國第九位。
“我們一直堅持‘三到’原則,即‘隨叫隨到、説到做到、服務週到’。”自貢市沿灘區委副書記、區長廖東介紹,沿灘區創新舉辦“政企暢聊早餐會”“沿商面對面”等活動,協調解決企業提出的問題80余個,努力讓民營企業有更多獲得感、滿足感。
優化營商環境還要以紀促行。達州市副市長、市工商聯主席劉政介紹,達州市通過開展重大項目落地投産專項監督、“進園區、護千企”等專項行動,幫助民企解決問題658個;開通民營企業訴訟“綠色通道”,排查化解涉企重大矛盾糾紛3852件,為民企挽回經濟損失3.9億元。
下一步,四川省將大力開展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提升行動。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陳凱表示,今年將把此項工作作為重中之重,針對民營企業普遍關心的融資、拖欠賬款、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實打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降低企業負擔去年推動涉企收費優惠政策落地105億元
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如何激發民營企業發展活力?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朱江表示,省發展改革委大力整治涉企違規收費,2022年推動涉企收費優惠政策落地105億元。推出紓困解難政策措施,對暫時繳費確有困難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行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政策,符合條件的托育機構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按居民生活類執行。
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我們會同財政廳等省級有關部門探索開展‘天府科創貸’試點,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融資支援。”科技廳副廳長景世剛介紹,截至目前,“天府科創貸”共向全省1232家民營科技企業發放貸款1923筆,累計發放貸款餘額70.25億元,有效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各地也在探索創新。在資金支援方面,達州設立3億元民營企業應急轉貸金和製造業貸款風險補償金,每年統籌不低於2億元支援民營經濟發展,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全力為民企發展“加油”“輸血”。截至今年3月,全市民營經濟貸款餘額1016億元,同比增長14.77%。
自貢市沿灘區創新開發“民營經濟誠信貸”融資産品,以企業“道德積分”換取“零抵押”授信,將企業貸款年化利率降至3.65%,進一步改善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開展先行先試大力實施民營企業雁陣培育五年行動計劃
為有效探索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今年初,四川省在自貢市沿灘區、達州市大竹縣、宜賓市翠屏區、瀘州市合江縣啟動縣域民營經濟改革試點,通過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力爭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作為全省民營經濟改革試點區縣之一,自貢市沿灘區積極推進融資增信、轉企升規、法治護航、環境優化四項試點工作。“特別是在轉企升規試點方面,我們依託落戶沿灘區的中國中化等央企項目,推動央企與地方民營企業加強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打造‘央企帶民企示範基地’。”廖東介紹。
針對民營企業“小散弱”問題,科技廳大力實施企業培育三大行動。“我們積極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擴容倍增計劃、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行動,推動民營科技企業量質雙升。”景世剛介紹。
一組數據可佐證培育成效:2022年全省共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8693家,其中民營企業18383家,佔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98.34%;全省有效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總數達14668家,其中民營企業14314家,佔比97.59%;2022年全省瞪羚企業總數達214家,其中民營科技企業200家,佔比93.46%。
“四川省將大力實施四川民營企業雁陣培育五年行動計劃。”陳凱透露,接下來,四川省將加強民營企業家梯隊建設,健全培育企業個性化輔導和服務機制,打造優質企業雁陣集群。此外,深入推進“個轉企”工作,加快制定四川省促進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分型分類開展精準幫扶。(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史曉露 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