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談轉業幹部的創業之路:只是換了個戰場繼續戰鬥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1-10 09:32:09 編輯:肖婷源 點擊:
在攀成鋼商圈的高樓林立中,成都的節奏似乎也要快上幾分。穿行在都市生活的車水馬龍裏,如何讓自己慢下來、沉下心,找到我們自己的來路和去路?我們希望能在全國首家姓氏文化博物館找到答案。

穿過匯泉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圖書角上到二樓,有誰能想到,這裡竟是別有洞天?大面積棗紅色木質老物件的陳列,仿佛讓這一方空間都“上了年歲”,正在時光穿越中恍惚著,左手邊的半遮門簾一挑,中氣十足的聲音就這麼將我們拽回現實中。來人正是鄭華,原西部戰區空軍司令部宣傳辦主任,退役後自主擇業,一手創辦了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年接待近4萬人次,成為姓氏文化傳承路上的創新引領者。
從“地方青年”到“合格軍人”,從一張黑板報開始
鄭華拿著一張手寫的講話稿,正在斟酌其間的措辭。他一邊將我們迎進茶室,一邊揚了揚手中的紙張説:“沒辦法,我們老宣傳人的習慣了。”他説的習慣,便是他過去20年部隊宣傳工作中形成的手寫稿件的習慣。

1996年12月,年僅18歲的鄭華在家人的勸導下應召入伍。揣著“鍛鍊鍛鍊”和“歸正價值觀”的想法,鄭華成了當年濟南軍區空軍第七訓練團眾多新兵中的一員。
“哪些人能寫字?哪些人會畫畫?”當時18歲的鄭華萬萬沒想到,他人生的第一次“面試”竟然遇到了這樣的“考題”。雖然和想像中的軍旅生活不太一樣,但這一點也難不倒從小熱愛並有過美術專業學習經歷的鄭華。同樣讓他沒想到的是,就因為這一帖字、一幅畫,為濟南軍區空軍第七訓練團辦黑板報的任務就落到了他身上,並從此嶄露頭角,從濟南空軍的一名宣傳幹事,到西部戰區空軍司令部直屬工作處宣傳辦主任,獲獎無數,並榮立幾次三等功。
説起來似乎用“一帆風順”就能輕鬆概括的部隊生活,回過頭來看,鄭華的回憶裏卻全是從未間斷的學習和刻苦鑽研。

他從不滿足於自己既有的一技之長,而是利用一切的碎片時間,在本就出類拔萃的書法和國畫一途精益求精,練就了一手漂亮的國畫丹青技法。當然,誰也不會認為部隊的宣傳任務是僅靠一手好字或者繪畫技能就能完成的。1998年3月,鄭華被分派到成飛,“從一個團到大機關,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如何正確解讀上層政策,如何準確傳達到各個部門,稿子如何遣詞造句……跟身邊的領導、同志請教,從大量的資料中汲取知識,鄭華像一個求知若渴的學生,一頭扎進了軍旅文化宣傳之中,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提升自身的能力,最終為其所在部隊捧回一項又一項榮譽,同時,也最大程度地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成就。
二十年間練就的這項學習技能以及超強的學習能力,也伴隨著鄭華從部隊到地方,並將令其受益一生。
帶著榮耀回歸社會,他用一座博物館圓夢初心
或許,單一的軍營生活讓今天看上去和昨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總有一天是特別的。2016年初的某一天,鄭華再次接到了一道選擇題,和初入軍營時相反,這一次的選擇是“推薦就業”“安排就業”和“自主擇業”,鄭華知道,脫下軍裝的這一刻很快就要到來了。
“我用20年獻給了部隊,雖然有很多不捨,但是終究要脫下軍裝,那我便要全情投入到我的另一個愛好中去。”鄭華説的愛好,就是他多年收藏的明清時期有關家風家訓的牌匾、對聯、家譜等1萬多件老物件。

如果單是作為愛好,收藏起來“獨樂樂”就夠了,但鄭華的想法並不止於此。他更希望讓更多的人透過這些老物件,看到這种家學文化、領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並逐漸重視起來,最終再一代代傳承下去。
事實上,早在2015年,他的這個想法就已經初步得到了論證。那一年,成都著力打造“一中心三群落”的博物館發展格局,當時正在籌備一個家學博物館,彼時還在部隊的鄭華接到有關部門的邀約,將自己多年的藏品悉數展出。展出之後反響很大,這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鄭華的想法並不是天馬行空。但是僅僅只是階段性的展出,鄭華覺得並沒能完全發揮出這些老物件的社會價值。
如何才能更廣泛地弘揚家學文化?這個念頭一直在鄭華的腦海中盤亙。於是,2016年底,站完自己的“最後一班崗”,鄭華沒有大多數轉業軍人回歸地方的迷茫,他沒有任何猶豫地選擇了自主擇業,他要給自己珍藏多年的寶貝們一個更好的歸宿和未來。
於是,很快,經他一手創辦的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就建起來了。從始至終,鄭華給這個博物館的定位就是“家風傳承”,正是這一精準定位,才填補了國內姓氏文化實物收藏、研究、展示的空白。而他自己則自覺肩負起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使命,讓姓氏文化、家學文化能影響更多的人。

如果要用時下潮流的一個詞來形容鄭華,我想,“人間清醒”再貼切不過。他始終清晰地知道自己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並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排除一切困難。
只要不改初心,排除萬難也要實現目標
要説創業之路上最不缺的,一定是困難,你不確定這些隨時可能蹦出來的“攔路虎”是給你當頭一棒,還是製造一些無關痛癢的麻煩,又或是耗光你的血槽從此一蹶不振。
少年時期就堅持的愛好,部隊生活也從未荒廢的手藝,已臻成熟並成功實驗的構思雛形……鄭華的自主擇業之路已然平穩過渡,但是他仍然遭遇了數不清的困難,走了很多的彎路。
“原來打算建一個線上的家學文化平臺,這在我的腦子裏已經過了無數遍了。但只有到了真正實施的時候,才知道並不如想像那般輕鬆。”鄭華説,他想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搭建一個平臺,方便所有對尋根、問祖、修譜有需求的人進行查詢,“但是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工作量龐大到我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最早對博物館的構架不能迎合地方,這只“攔路虎”無疑是給了鄭華當頭一棒。“部隊教會我們要迎難而上,只要目標不變,遇山開山,逢水搭橋。”鄭華一邊與平臺搭建方溝通,一邊不斷修正自己的架構思路,“雖然多花了些錢,但目前正在穩步推進當中。”

如果説軟體開發是鄭華的盲區,那品牌宣傳這件事情對一個老政工宣傳人來説,應該是十拿九穩的,然而事實亦不儘然。“別人做的內容輕輕鬆鬆1萬多的流量,我費勁巴拉也只有幾百。”儘管鄭華已經非常努力地摸索當下的新鮮玩法,但二十多年老宣傳的路子已經根深蒂固,一時之間竟手足無措。公司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館長,你現在所做的東西可能只有老年人會喜歡,年輕人不會感興趣的。”於是,鄭華開始虛心請教,認真學習年輕人喜歡的新奇、刁鑽的東西,如今,漸漸摸到了一些門路,也找到了精準的定位人群。

沒有誰的創業之路是一帆風順的,在鄭華看來,這些困難都算不得什麼,只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便能時時提醒自己,“我要的是什麼?”鄭華笑著説:“這就和在部隊打仗是一樣的,目標不變,那麼就得排除萬難地完成任務。如今,我只是換了個戰場繼續戰鬥而已。”
館長之外,他成了時下最IN的“斜杠大叔”
但凡和文物沾邊,就總是和大多數人隔著千山萬水,事實上,鄭華的“戰場”畢竟只是少數人的戰場。如果説單霽翔讓故宮走下神壇,走近老百姓,鄭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讓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館走近更多人、讓家風家學文化走近更多的家庭。所以,館長之外,他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他偶爾會客串講解員。隨著博物館的藏品越來越多,知名度越來越大,來館參觀的人員形形色色。遇到某個單位組團來參觀並組織培訓時,鄭華偶爾也會客串一下講解員,為參觀人員講解每一塊匾額、每一本族譜,甚至每一塊角花背後的故事。“這個叫梁托,你看上面的缺口一定是八卦型的;這兩個叫角花,原來是嵌在門楣的兩根圓檁上面的……”他對館裏的每一個寶貝都如數家珍,講解員這活兒他幹起來樂此不疲。

另外一件讓鄭華異常興奮的事情,便是修復。無論是修復族譜,還是修復祖先畫像,又或是修復一塊石雕,都能讓鄭華沉浸到一個匠人的世界中。“我爺爺從前就老説,‘天干三年餓不死手藝人’,這可能是促使我最初選擇繪畫、石雕的原因,也讓我這門‘手藝’在二十年軍旅生涯中學以致用,並讓我脫下軍裝後還能重拾初心,再次走上藝術這條路。”鄭華走到摞起來的幾口大木箱子前,獻寶似的打開其中一口,小心翼翼地碰出一個卷軸展開來,竟是一幅破爛不堪的祖先像。“你別看它們破成這樣,少則幾天,多則一個月,我就能修復好,到時候你就能看到它們是多麼精美了。”

除此之外,鄭華玩起小視頻來也如魚得水。他將古建築構件、家風家訓等相對枯燥的傳統文化知識用幽默詼諧的方式表達出來,拍成有趣、有料、有內涵的小視頻,發佈在一個名為“百家堂扛把子”的抖音賬號上,自己策劃、自己出鏡,目前已經收穫了小眾領域的近萬人關注。
“部隊的生活,給我留下了人生最精彩的一道‘傷疤’。”
回看整個採訪過程,鄭華説的最多的便是“部隊教會我”。這個像口頭禪一樣的説法,實際上已經滲入他的靈魂。“二十年部隊的生活,給我的人生留下了一道‘傷疤’,”鄭華認真地説,“最精彩的一道‘傷疤’!”在部隊養成的行為習慣、工作作風,甚至多年積累的宣傳經驗,都成了鄭華創業路上的基石和準則,讓他在創業之路上穩步前行,並取得如今的成就。
作為轉業幹部自主擇業的成功案例,鄭華的經驗全是實打實的。如今,鄭華管理著17個人的團隊,其中有10人是各行各業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鄭華稱他們為“無價之寶”。“再好的將軍,沒得兵給你打仗,那等於白説。”鄭華説,辦企業找準人很關鍵。

再説他的用人標準,就更是別具一格。“員工想要什麼,我能不能給他?雙方能達成一致,就找到了一路同行的平衡點。”鄭華説,“我希望跟我在一起的人,3年之後都能出去創業,我從來不會捨不得放人。這也是部隊教給我的,當了營長就要考慮當團長,當了團長就要考慮當師長。”鄭華笑著説,如果以後從他這兒出去的人都能在各行各業獨當一面,那他就是真正的成功了。
最後,作為過來人的經驗,他再次提到了“學習”。“先打工,再考慮要不要創業。用2-3年,甚至3-5年深入學習。國家給了我們經濟上的保障了,我們何不再多做幾年學生呢?”鄭華説,他自己也走了很多的彎路,好在能夠做到放下身段,虛心學習。他建議選擇了自主擇業的轉業幹部們,要給自己當一回“尖刀班”,先去摸清當下的市場形勢,積累了深厚的工作經驗和工作經歷,再把部隊的方法運用到地方工作中,創業就變得很簡單了。他希望自己的這些經驗能給到後來的創業者一些啟發,能讓轉業幹部的自主擇業之途少一些彎路。
送別我們,鄭華匆匆趕往一幅祖先像的修復現場,今天,他要和很多人一起,見證一場跨越數百年的精彩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