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12月1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有關情況。
內外貿一體化取得積極進展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介紹,近年來,商務部會同各有關部門、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取得積極進展,內外貿規模品質進一步提升。2023年1—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萬億元,同比增長7.2%,貨物進出口總額38萬億元,同比持平,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2%。
工作體系不斷健全。在部門層面,商務部等22個單位建立了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部際工作機制,2022年實施了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品質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相銜接等15個方面134項工作舉措,取得良好成效。在地方層面,央地聯動開展試點。會同13個部門共同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工作,組織北京等9個試點地區圍繞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制度銜接等方面積極創新,先行先試。
內外貿規則制度進一步銜接,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80%。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意願進一步增強,2023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7%。
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盛秋平説,內外貿一體化,是要堅持“一體化”發展,幫助企業“兩條腿”走路。既要開拓國內市場,也要開拓國際市場,既鼓勵外貿企業轉內銷,也鼓勵內貿企業做外貿。內外貿一體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企業可以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間順滑切換。
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報請國務院審議出臺《措施》,提出5個方面18項舉措。盛秋平表示,在《措施》起草過程中,始終堅持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建設國內強大市場,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在暢通國內大迴圈方面,《措施》提出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完善內外貿信用體系、提升物流便利性、強化內外貿人才支撐,使更多優質商品和服務更便利地進入國內市場,豐富供給數量,提升供給品質,更好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在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方面,一是規則標準更好銜接。比如標準方面,既對標國際先進水準,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到2025年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5%以上。同時,加強重點領域標準外文編譯,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標準,幫助企業降低市場切換的成本。二是市場渠道雙向對接。比如,《措施》既支援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也支援內貿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強調發揮展會等平臺的作用,為有意願開展內外貿一體化經營的企業搭橋鋪路,更快速地打開國內國際市場,實現“兩條腿”走路。三是企業産業融合發展。《措施》提出要培育內外貿一體化企業,培育內外貿融合發展産業集群,加大財政金融支援力度,增強企業全球資源整合配置能力,提升産業開放水準和國際競爭力,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
多措並舉抓好落實
以標準、合格評定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目前已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內外貿産品適用的國內國際標準存在差異,導致認證程式、適用範圍、評價方式不盡相同,企業對接標準、取得認證的人力、時間和資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轉內銷的動力。
《措施》明確提出“促進內外貿標準銜接”“促進內外貿檢驗認證銜接”。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負責人姚雷介紹,市場監管總局大力推動國內國際標準一致性提升,強化合格評定國際互認。“十四五”以來,我國在機械、化工、資訊技術、消費品等領域轉化2509項先進適用國際標準,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等主要消費品領域關鍵技術指標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市場監管總局已加入21個合格評定國際/區域組織,對外簽署15份多邊互認協議和128份雙邊合作互認安排,國際互認範圍覆蓋全球經濟總量95%以上的區域。
金融監管總局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表示,《措施》從“更好發揮信用保險作用”“加大金融支援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金融監管總局將積極推動銀行保險機構加強對內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支援力度,推動提升綜合服務質效,鼓勵銀行機構在做好押匯保理、票據貼現、訂單融資等常態化貿易金融服務基礎上,優化整合單項産品,推出集支付結算、融資融信、匯率避險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
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負責人林少濱表示,海關將聚焦市場關注和企業需求,繼續做好國外技術法規標準,特別是發達國家地區技術法規標準的比對、研究和評議工作,及時向出口企業開展宣傳和貫徹相關成果。同時,深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國際合作,積極與更多國家開展檢驗檢疫電子證書國際聯網核查,擴大第三方檢驗檢測結果採信範圍,大力促進內外貿規則制度銜接融合。(人民日報記者 羅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