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上海行|記者手記:一以貫之的初心和深情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3-12-06 09:40:56 編輯:趙丹丹 點擊:
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見證無數浪奔浪涌。
初冬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海。這是黨的二十大後總書記首次考察上海,此行一項重要安排是在此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這是黨中央就這一重大區域戰略召開的第二次專題座談會,上一次是2020年8月,在安徽合肥。
這已是今年來,總書記結合地方考察調研,圍繞國家重大區域戰略主持召開的第5場座談會了——
5月,河北石家莊,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
6月,內蒙古巴彥淖爾,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
9月,黑龍江哈爾濱,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
10月,江西南昌,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
這些座談會中,有的是第二次開,有的是第三次,有的則是第四次開。“深入推進”“進一步推動”,從會議名稱,我們就可以讀出一以貫之、不斷深化的邏輯脈絡。
此次,面對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黨政一把手,以及中央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總書記指出:
“只要認準是正確的事情,就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幹下去,決不半途而廢,決不南轅北轍,決不回頭倒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就要這樣,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項一項往前推。”
猶記得兩個多月前,浙江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八八戰略”引領之江大地蝶變的啟示:“之所以有成效,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20年。朝令夕改,那任何好的舉措都是紙上談兵,都將付諸東流。”
這次在上海,總書記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篇“大文章”再繪新篇,明確要求:“要堅持穩中求進,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一以貫之,格外鮮明。
“吾道一以貫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精髓,融入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
一以貫之,源自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11月28日抵達上海,習近平總書記一下列車就前往上海期貨交易所考察。不久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這次的考察行程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
16年前,2007年9月4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過這裡。當時,深知金融之於一座國際性大都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習近平同志在深入調研後作出重要決定:成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領導小組。
交易大廳裏的椅背上,擺放著不同顏色的馬甲,早年場內下單,身穿紅馬甲的是交易員,穿黃馬甲的是工作人員。桌子上,老式電話、電腦、傳真機、錄音機,一如當年場景。
如今,交易早已從線下轉至線上,上期所已成為全球三大有色金屬定價中心之一,“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
撫今追昔,總書記説:“當時期貨還在摸索階段,現在已經在亞洲、在國際上舉足輕重了。我們也因此看到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正確、步伐穩健、前景光明。要再接再厲。”
一以貫之,彰顯鍥而不捨的自覺堅定。
總書記此次考察的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位於張江科學城的未來公園。
一走進展廳,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介孔材料、環形RNA、智慧機器人、創新藥械,還有“空天陸海能”的一個個大國重器,一張張上海科創名片熠熠生輝。
總書記這樣形容參觀感受:“上海取得的這些科技創新成果,讓我感到很踏實,有了更大的信心、更足的底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6次到上海考察和出席活動、5次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必談科技創新,勉勵上海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
展廳裏,掌聲響起,朝氣蓬勃,志氣高昂。總書記同科研人員代表親切交流。
他們中,既有精鑽“從0到1”基礎創新的代表,也有致力“從1到N”産業突破的代表。正好印證總書記賦予上海科技創新的方向:“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産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
總書記勉勵:“要著力造就大批胸懷使命感的尖端人才,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向著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持續衝鋒,沒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一以貫之,飽含始終不渝的深厚情懷。
今年64歲的高愛珍,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的新聞畫面,感到心裏格外溫暖。
“總書記一直關心著基層一線勞動者,把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挂在心頭。”高愛珍清楚記得,那是2007年8月2日下午,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海彭浦新村街道第五社區,走進她家的公租房,仔細察看改造後的廚房和衛生間,親切地同他們拉家常。
在上海工作期間,“舊區改造”是習近平同志高度關注的民生課題,他多次強調要將這項造福百姓的實事工程辦好,“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臟亂差的棚戶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黃浦江畔,一句“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鮮明道出城市建設治理的價值依歸。2022年,“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從住宅型的兩居室,到宿舍型的雙人間、四人間,在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總書記仔細了解在此居住的城市一線工作者的生活狀況,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在場所有人感動。
養老護工、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物業保安……他們是城市的工作者、建設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
來自山東臨沂的保安蘇元寶,希望今後租個大一點的房子,把孩子接到上海,能在附近上學;同為保安的安徽宿州小夥吳濤,想學習考取相關證書,再漲一下工資,還想找個女朋友,在這兒安家;老家江蘇鹽城的敬老院護理員錢麗麗,她的心願就是努力工作多攢些錢,支援兒子買套房……
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了不起。
總書記深情地説:“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在這裡安居樂業,感到很高興。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我們的社會主義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來務工人員來上海作貢獻,同樣是城市的主人。”
上海,因何而能稱“大上海”?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成其大,就在於它能包容”。
習近平總書記為上海總結凝練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城市血脈。
一以貫之,是政貴有恒的恒心所在,也是人民至上的初心所在。
長江萬里,奔騰入海,不捨晝夜。時間,在一筆一劃中書寫壯麗的東方史詩。(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黃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