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盡顯生態綠|四川南充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成效斐然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09 16:34:32 編輯:楊仁昌 點擊:
“滿眼盡顯生態綠”畫卷卓然呈現。11月9日,在四川南充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專題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近幾年來,該市為了進一步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中央、省、市安排部署,匯聚各方力量,採取有力舉措,奮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縣(市)成功創建國家、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進一步彰顯該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成效斐然。
該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伯樂表示,南充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以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以牢牢守住嘉陵江優質水環境品質、川中秀美的丘陵、巴蜀宜居的環境為己任,綜合施策、持續發力,奮力推進國家、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閬中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家江介紹了閬中市省級生態縣推進落實情況。他表示,閬中市始終堅持鮮明“三大導向”,不斷強化生態理念。在政治導向方面,鮮明提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發展目標,全市上下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定力不斷強化。在規劃導向方面,閬中聚焦綠色發展,配套出臺《水環境污染治理方案》等實施細則,細化明確生態制度建設、生態空間優化、生態經濟發展等6大領域的主要任務,切實構建起環境保護規劃新體系。在責任導向方面,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納入幹部考核體系,安排不低於20%的目標考核分值,專班督導、專項考核,以嚴格的激勵約束機制倒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實。始終堅持實施“三大工程”,不斷夯實生態基礎。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依託閬中“一江四河一庫”優質水源,累計投入資金10億元,建成“千噸萬人”城鄉集中供水工程6處,延伸供水管網760余公里,實現同網同質的城鄉供水一體化,讓群眾吃上“放心水”。以河湖“清四亂”和採砂專項整治為契機,高舉河湖長制“利劍”清源蕩濁,設立355名行政河長、3名媒體河長、15名河道警長、2名河道檢察長、31個市級聯絡單位,成立河湖保護服務中心,積極推動建立“網格+執法”的綜合監管機制,鐵腕整治河道採砂亂象。通過整治,閬中恢復河道岸線約7千米,昔日滿目瘡痍的“砂石坑洼”變身“水綠融合”生態園林,一江清水見證河灘美麗蝶變。實施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工程,先後投入資金9億多元,實施老城區污水處理廠擴能搬遷、新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擴能項目,城區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至11萬噸,全面解決城區污水處理問題;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積極解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如何籌資”“如何建設”“如何運維”等難題,實現“污水靠潑到分類治理”的目標,截至目前,閬中市建成集中處理設施90座,終端設施1500余座,行政村覆蓋率達90%,農戶受益率七成以上,2020年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實施城鄉垃圾治理一體化工程,按照“政府購買服務、專業團隊運作、集中收運處理”的思路,從2015年起累計投入資金43億元,建成1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23個鄉鎮垃圾收儲中心、4262個農村垃圾轉運點,收轉運處置體系覆蓋280個行政村(居),全面完成了天宮鎮五龍村、思依鎮大益灣村、老觀鎮雙廟村等45個村莊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示範試點工作,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收運處置體系,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始終堅持發展“三大産業”,不斷壯大生態效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成川東北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中心,市場化回收畜禽糞污、秸稈等資源,生産優質有機肥,實現迴圈利用。目前,閬中已發展柑橘、生豬等種養迴圈綠色示範基地60余萬畝,探索了一條“種養迴圈”的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深度編制經開區環評規劃,創新建立企業“環保秘書”制度,對園區工業企業環保政策宣講、節能改造等進行“一對一”服務指導,嚴明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共贏。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相繼推出田園五龍、康養橋亭、思依楊家河等一批鄉村旅遊景點。全面完成江天鄉村旅遊環線提檔升級,“三城一線”的旅遊格局基本形成,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旅遊百強縣”。
西充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向軍介紹了省級生態縣推進落實情況。他表示,西充縣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了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生態環保重點工程。補齊治污短板,守護清水綠岸,大力實施“三大工程”:實施升級改造工程,2019年投資1400萬元,引進“BBR”生物膜技術,優化升級污水處理廠整體水處理工藝,依靠特有的芽孢桿菌技術實現污泥減量30.5%,2021年再次投入580萬元,實施二期工程應急技術改造,在生化池內增加高分子生物填料,有效提升處理能力0.6萬噸/日;實施擴能提升工程,2022年引入社會資本8800萬元,實施三期工程建設,採用A2O工藝,提升處理能力2.5萬噸/日,縣城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5.25萬噸/日,徹底解決了富餘污水直排入河問題;實施深度處理工程,投入7600萬元,建成佔地110畝的城南污水治理濕地公園,將縣城污水處理廠出水進行濕地深度處理,出水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地表水Ⅲ類標準,顯著改善了西充河流域水質和人居生態環境。通過整改,西充河(西充段)水質穩定保持Ⅲ類,較整改前提升了1個類別,再現魚翔淺底、野鴨遊憩的美景,也換來了清水綠岸和百姓點讚。整改“三步走”,“垃圾山”變公園:第一步:規範治理,縣委、縣政府狠下決心,收回經營權,明確由縣級國有投資公司負責,實施縣城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並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後續運作管理,共投入1800萬元完成封場工程,同時,全面更新滲濾液處置設施,處置能力達100m³/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第二步,變廢為寶,總投資5449萬元,在常林鎮石板河社區,新建一座中型Π類垃圾壓縮轉運站,全縣生活垃圾直接進入車間進行不落地壓縮,全封閉運往南部縣中節能環保能源有限公司進行焚燒發電;第三步,生態復綠,對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實施生態修復,生態復綠面積達39000平方米,場區環境風險全面消除。目前,西充縣城市建設中長期規劃將原填埋場周邊區域打造成新的城市綠心,屆時曾經人人掩鼻繞行的垃圾填埋場將蝶變為充滿生機的生態公園和休憩小區。西充縣在以重點環保工程項目為抓手的同時,統籌推進生態創建工作,堅決做到了“五個堅持”:堅持生態立縣,堅定戰略方向,西充縣立足自然生態稟賦優勢,鮮明提出“生態經濟強縣”發展戰略,開創了一條“生態為基、綠色發展”的崛起之路,努力將西充打造成生態空間合理、産業綠色低碳、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堅持規劃先行,健全生態制度,高標準編制《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規劃(2019—2030年)》,細化明確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等6大領域主要任務,研究確定52項生態類重點工程,為生態文明建設縱深推進明確路徑、指明方向;堅持有機引領,推動綠色轉型,立足“生態”優勢,實施“全域有機三年攻堅行動”,連片打造35萬畝國家有機糧食安全産業帶,建成有機農業生産基地27萬畝,105個品種獲得有機認證,規模穩居西部第一,先後舉辦4次國際有機盛會,亞洲有機産業創新發展峰會永久會址落戶西充;堅持系統治理,築牢生態屏障,千方百計整合各方資源,籌措各類資金,累計投入20余億元,實施“城鄉供水提質、城鄉污水處理、城鄉垃圾治理”三大工程,集中式飲用水水質優良達標率、城鎮污水處理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100%、93.12%、100%,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治理、綠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三大行動,推動虹溪河流域水環境生態修復、青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等16項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西充行動,實施森林禁砍禁伐和生態景觀林改培項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1%,生態品質指數穩定在63以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堅持多方聯動,凝聚共建合力,建立健全縣級領導生態環境保護分片包保制度,定期巡查檢查、調度推動包片區域的生態環保工作,創新“環保管家”制度,在環保政策、環保管理、節能改造等方面加強對園區企業的指導服務,依託“數字西充·城市超腦”項目,推出“智慧環保”治理應用場景,通過一網統管應用平臺自動分析預警,生成生態環境監管任務、終端派發處置,實現環境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儀隴生態環境局監測站站長程梅通過展示圖片、舉例子等形式,介紹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推進落實情況。她表示,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成功後,縣委、縣政府立即出臺《儀隴縣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升行動列為全縣“雙十”工程(十件大事、十大工程)重要內容,作為各級各部門重點考核任務之一,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之以恒抓生態文明示範建設,狠抓生態導向,厚植綠色發展理念。縣委確立“生態立縣、富民強縣”的戰略定位,明確提出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發展主題,努力將儀隴打造成生態空間合理、産業綠色低碳、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縣政府先後出臺《儀隴縣環境品質改善及問題整改不力約談辦法》《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等剛性文件,以過硬舉措狠抓工作落實。相關責任部門按要求全力推進各項具體工作,常態化開展領導幹部離任(任中)自然資源資産審計、生態環境保護聯合督查、河長制、林長制等工作,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佔比不低於20%,構建起縣委、縣政府牽頭攬總、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強化生態建設,夯實生態環保基礎,累計投入13億元,依託“一江三庫”優質水源,建成“千噸萬人”城鄉集中供水工程5處,延伸供水管網750余公里,全縣37個鄉鎮(街道)、252個村(居)群眾吃上了同網同質、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在全面建成城鄉污水處理廠(站)網一體PPP項目並投入運作的基礎上,投入7億余元實施城鄉污水管網鞏固提升項目,新增污水管網235公里,在37個鄉鎮場鎮實施“雨污分流”,大力提升污水收集率。累計投入5.6億元,招引專業環保公司,建成生活垃圾壓縮轉机站3座、移動式壓縮點10個、垃圾轉運點4000余個,實現城鄉生活垃圾收儲轉運和無害化處理一體實施。培育生態産業,壯大綠色經濟,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按照“基地對接、異地儲運、有效處理”的原則,發展蠶桑、柑橘、生豬等種養迴圈綠色示範基地60余萬畝。著眼工農互動、拉長鏈條,引導香港利達豐、浙江中味等龍頭企業,延鏈發展有機蠶桑、加工型蔬菜,萬畝蠶桑獲得歐盟色瑞思有機認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共贏。創新“環保秘書”制度,落實生態環境系統幹部對工業企業環保政策講解、環保節能改造技術指導等“一對一”對接服務,構造良好的生態經濟營商環境。積極培育生態旅遊新業態、新品牌,精心打造朱德故里、德園等A級旅遊景區6個、鄉村旅遊景點15個、生態旅遊品牌23個,被命名為四川省天府旅遊名縣。打好“三大戰役”,提升縣域環境品質,加強建築源、工業源、交通源和“三禁”(禁燒、禁燃、禁放)管控,大力實施燃煤鍋爐改造,取締不達標磚瓦窯廠58家、商混站點28個,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46天/年以上。持續抓好城鄉污水處理、養殖行業、農業面源等污染源管控,加強河湖岸線修復,保障生態流量,河(湖)考核斷面、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連續5年保持100%。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強化危險廢物規範轉運、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等措施,土壤環境安全可控。健全工作機制,推進生態文明行穩致遠,全面推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出行“五大行動”,積極推廣應用新能源公交,深入開展能源緊缺體驗和資源節約討論等宣傳教育。嚴格落實“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産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要求,在各鄉鎮、縣級相關部門成立環保辦公室,配備農村環保網格員600余名,營造人人講環保、處處見生態的良好氛圍。(許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