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隴:紅色文化底蘊深厚 特色文化瑰麗多彩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9-25 08:46:22 編輯:楊仁昌 點擊:

金粟書岩上的“德”字
大美儀隴,美在文化絢爛。唐代大詩人元稹留下“新政縣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的千古絕句,朱德寫下“松青柏翠故鄉景,李白桃紅大地春”的詩意場景……
近年來,儀隴縣始終把文化建設作為提升儀隴軟實力的有效手段,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多元發展特色文化,基本形成“紅色文化引領、特色文化主導、城鄉文化聯動、多樣式文化共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川北大木偶藝術發源地、川東北客家第一縣等殊榮。
深挖“德”文化 打造紅色旅遊景觀帶
“兩德”故里儀隴,是一片流淌著紅色熱血的土地,以紅色文化為主線的朱德故里景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紅色文化旅遊精品景區。記載著張思德生平事跡的張思德紀念館,展示了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榮一生。“德”字園、紅軍街、紅九軍政治部遺址以及紅色經典廣場等,承載著儀隴兒女深厚的紅色情懷。
如何深入挖掘“德”文化,寫好“德”文章?儀隴縣緊緊圍繞紅色旅遊示範縣建設目標,牢牢把握“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弘揚傳承好‘兩德’精神”總要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有效整合特色資源,持續強化區域協作,著力把豐富的紅色資源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優勢,把“兩德”故里打造成為儀隴最大的文旅IP、成渝古道文化旅遊帶重要節點,奮力建設全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蘊含豐富“德”文化的景點在儀隴並不少見。位於金城鎮禹宮社區的金粟書岩,上書巨幅“德”字,寬高各20米,數裏外清晰可見。據了解,金粟書岩全長1200余米,在20米至28米高的陡峭崖壁上,排列有序地刻有偉人、名家的書法作品210余幅,真、草、隸、篆、行五法齊備。
“我們十分重視金粟書岩的保護,每年都會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察看和清理,還經常在各學校、社區等地宣傳,呼籲群眾保護文物。”金城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都有很多遊客來此賞析,感受翰墨風采。
近年來,儀隴縣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將金城鎮金粟書岩與朱德銅像園、馬鞍朱德故里景區、紅色經典廣場、張思德紀念館等多個景點連成一條線,以“德”文化為主,進行綜合開發,打造紅色旅遊景觀帶。
編寫校本教材 弘揚客家文化
儀隴是四川客家人重要聚居區之一,被客家學界稱為“川北客家勝地”。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大多從廣東一帶出發,一路風餐露宿落業儀隴。朱德總司令就是客家移民的後裔。他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州,客籍人。”自400多年前遷徙儀隴至今,儀隴客家人已發展至30余萬人。客家人耕讀傳家、敬宗睦族、重教興文的優良傳統也在儀隴發揚、傳承下來。
丁字橋鎮樂興場社區是該縣一處客家人聚居地。9月21日,筆者來到儀隴縣樂興小學,走進校門,目光便被一塊石碑吸引過去,石碑光滑的表面刻著一個紅色的大字——左邊“亻”,右邊“厓”。“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漢民,因戰亂、瘟疫和自然災害,迫於生計,他們南遷西移,人走天涯。故客家人將‘涯’字的三點水偏旁去掉,加上單人旁,自創了這個字,作為客家文化的標識之一,讀音同‘挨’,義同‘我’。”樂興小學校長謝東介紹。
在樂興小學,除了能夠聽到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教學外,還能聽到別具特色的客家話教學。“樂興這一帶基本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最獨特的一點就是客家話。為了進一步傳承客家文化,我們十多年前就開設了客家話教學課程,讓客家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謝東介紹,特色課程每週一節,主要是以客家語言進行教學,以詩詞、歌曲等形式為載體,既教授知識,也傳承客家語言。
2004年,樂興小學為傳承弘揚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率先組織編寫了客家校本教材《我們的根——淵源流傳的客家文化》。2020年,樂興小學又召集專家、學者、教師等研討、編寫了客家音樂、客家舞龍、客家高蹺等課本教材,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實現了客家文化進校園的常態化育人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客家文化的參與者、傳播者、傳承者。
政策資金支援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千百年來的藝術結晶,是人們口傳心授的生活智慧,更是歲月饋贈的寶貴精神財富。一直以來,儀隴縣多措並舉保護弘揚非遺文化,進一步維護和拓展非遺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增強了非遺文化的熱力和張力,實現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儀隴金龍舞,民間稱其為“耍龍燈”,于2022年5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多年來,儀隴金龍舞始終活躍在基層文化一線,演繹龍舞技藝,傳遞龍舞快樂,傳承非遺文化,激勵人們學習龍的堅忍不拔、勇敢奮進、樂善好施精神品格。
“儀隴金龍舞種類繁多,表現形式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9月20日,在儀隴縣復興鎮,儀隴金龍舞省級非遺傳承人李曉艷正帶領舞龍隊員進行排練。她介紹,早前為了增加走街串巷及適應各種場合表演的靈活性、以及以家族為組隊遊走表演的方便性等諸多因素,對龍身進行了精減,留下了五節,由3人起舞,俗稱“五節龍”;又因龍衣紅黃搭配、金布鑲嵌,在太陽光下舞動起來金光閃閃,故取名“金龍”,金龍舞由此得名。
李曉艷介紹,目前,儀隴金龍舞在新政鎮、金城鎮、復興鎮、宏德中學校、金城二小、德龍幼兒園等鄉鎮和學校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近年來,儀隴縣大力弘揚非遺文化,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構建起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融合相濟、統籌協調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儀隴縣已成功申報4個省級非遺項目和7個市級非遺項目,今年計劃申報3個市級非遺項目。(張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