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隴打造“天府糧倉”丘區樣板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8-03 08:08:13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復興鎮清正村梯田
盛夏時節,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廣袤的德鄉大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新景象:高標準農田披上綠色盛裝;植保無人機等農機齊上陣,用科技引領農業現代化;大小微水利工程,暢通了從源頭到田頭“最後一公里”,讓農作物喝上“及時水”……
作為丘區農業大縣,儀隴縣直面自然條件差、農村空心化等現實問題,因地制宜建良田,因情施策優服務,因勢利導興水利,全力推進糧食安全産業帶建設,打造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丘區樣板,“築千丘良田、建千丘糧倉”的美好願景正在變成現實。
建成高標準農田70.4萬畝
7月26日,在雙勝鎮榮光村,新整治的田地連成片,道路穿插其中,溝渠蜿蜒向前,水池、提灌站散點分佈,高標準農田片雛形可見。
據了解,該項目為儀隴縣打造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丘區樣板雙勝核心區建設項目,覆蓋雙勝鎮榮光、鐘鳴等5個村。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及産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相關配套。
“項目於今年5月開工,進行了田塊整治,新建了生産道、渠道、管涵、水池、提灌站等,綜合治理了排洪溝,項目已完成90%以上。”德懋農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進行掃尾工作。項目建成後,將為儀隴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種植、機械化耕種、標準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奠定堅實基礎。
儀隴地處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長期面臨“地勢不平整,耕作條件差;水系不配套,灌溉用水難;農村空心化,耕地無人種”三大困境。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如何實現打造新時代更高水準“天府糧倉”丘區樣板的目標,儀隴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把“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丘區耕地樣板”作為第一大抓手。
走進復興鎮清正村,長滿水稻的梯田像鋪上了綠色絨毯的天梯。“梯田建好了,村莊變美了,不時有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清正村黨支部書記周奇林説,今年4月開始整治撂荒地,經過除雜、土地調形,新建産業道、提灌站,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目前1300畝土地都種上了糧食作物。
“像清正村這樣的坡臺地,主要以修築水準梯田、梯地為主,不搞大開大挖、不損壞耕作層,通過‘陡放緩、坡改梯、彎取直’,實現‘坡地改梯地、旱地改水田’。”儀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針對耕地現狀,綜合分析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該縣堅持“規模化、宜機化、組織化”原則,集中整合農業、水利、交通等部門資源,整片規劃、連片建設、一體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0.4萬畝。
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走進馬鞍鎮金山村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成片綠油油的水稻開始抽穗,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向陽生長,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高標準農田建成後,誰來種?種什麼?得益於儀隴縣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金山村與縣屬國有企業德懋農投合作,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
儀隴縣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國企主力、業主主營、糧油主業、服務主線、農機主攻”的基本原則,按照“1+6+N”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建成了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及新政、馬鞍、金城等分中心,引導和鼓勵37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加入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圍繞“耕種防收烘儲運加銷”9個重點環節,為農戶及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經營性社會化服務。
近日,在雙勝鎮榮光村,來自儀隴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的飛手站在田坎上,操作植保無人機為一大片秧田噴灑農藥。5架植保無人機飛來飛去,噴出一股股霧狀的農藥。
“無人機作業,相比傳統作業,效率有了極大提升。”該中心一名負責人説,機械化作業不僅讓播種、施肥、施藥等工作變得更簡便、規範,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有效增加了農作物産量和産值。
賽金鎮高家壩村彭帥、彭爽兄弟倆成立的儀隴縣帥爽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儀隴縣目前唯一一家國家級專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目前服務面積已超過萬畝。儀隴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後,帥爽農合社成為了六大區域分中心之一。
彭帥算了一筆賬:小春全程服務費每畝約300元,大春全程服務費每畝約550元。兩季總産值約每畝2200元,除去社會化服務費用850元,業主還有1350元。“除去種子、農藥和化肥等成本和土地流轉費,加上各類政府補貼,最終還能保證四五百元純利。”彭帥説,業主、農民、服務方都受益。
“依託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帶動,整村整鎮、聯村連片成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佈局合理、配套完善、全程覆蓋、效益最優的綜合服務網路。”儀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下一步,該縣將儘快向産業託管、農業植保、農業資訊服務、農業金融服務、農産品加工銷售、農資統購等領域拓展,探索發展多元化服務模式。
暢通從源頭到田頭灌溉網路
“放心了,柑橘樹能安全度過夏旱。”近日,望著産業園裏的柑橘樹,雙勝鎮果園村柑橘産業園負責人説,踴躍水庫整治後,農業灌溉用水有了保障。
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我們以增強極端天氣下用水保障能力為主線,按照‘興建骨幹水網、夯實關鍵水源、織密末端水渠’工作思路,依託水利項目建設,構建從源頭到田頭的灌溉網路。”儀隴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兩年,儀隴縣持續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建水源工程,整治病險水庫及小微水利工程,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利益的“用水難、灌溉缺”的問題。“截至目前,已完成65座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新增、恢復庫容200余萬立方米,還有8座病險水庫正在進行除險加固。”儀隴縣水務局水庫建設運維中心主任羅文攀説,項目完成後,儀隴縣部分病險水庫將得到徹底根治,將恢復有效庫容300萬立方米,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2萬餘畝,防洪、灌溉等綜合效益將逐漸顯現。
“為解決我縣耕地有效灌面不足、農業生産靠天吃飯等問題,我們將水資源、水利設施與我縣農業、交通、旅遊等産業佈局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編制全市首個縣域水網規劃。”儀隴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升鐘、亭子口和罐子壩三個省級大型灌區,構建“一江三河三灌區”輸配水骨幹網路,實施紅花溝水庫、七星水庫、思德水庫灌區渠係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項目建成後,全縣水利有效灌面將超過90%,有利於緩解農業生産的水資源“瓶頸”。
同時,儀隴縣全面摸排縣域水利工程現狀,結合産業佈局和發展所需,編制全縣2023-2025年小微水利設施規劃,配套建設“引、蓄、調、灌”一體化蓄水和輸水工程,暢通從源頭到田頭的“最後一公里”。充分運用全省鄉村水務試點成果,構建“平臺公司+村集體”建管模式,將全縣小微水利項目交由平臺公司按程式組織實施,村集體組織參與項目監管。(馬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