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隴:法治+德治為基層治理賦能提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4-27 10:25:53 編輯:楊仁昌 點擊:

雙河口社區利用壩壩會開展法治講座
近日,在儀隴縣丁字橋鎮雙河口社區居民委員會辦事大廳內,居委會主任陳軍正抱著《民法典》看得專心致志。陳軍是雙河口社區的“法律明白人”,在推進基層依法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年來,丁字橋鎮立足“法治之鄉、文明之鄉、德善之鄉”發展目標,以黨建為引領,以法治示範創建為抓手,以客家文化為主線,推行“共創、共管、共推”的基層治理模式,提升群眾法治素養,形成客家之鄉基層治理新格局,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培育“法律明白人” 為基層治理注入法治力量
“基層治理工作難度大壓力大。要預防、化解好各類矛盾,必須要讓老百姓拿起法律的‘武器’,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陳軍説,他是社區的“法律明白人”之一,承擔著法律宣講、矛盾糾紛調解、普法等責任。“只有自己熟練掌握相關法律知識,才能當好‘法律明白人’。”只要一有空,他便會拿著法律書籍學習,充實法律知識。
陳軍説:“除自主學習之外,我還通過鎮上舉辦的‘法律明白人’培訓會、法治講座等課堂學習法律知識。只有通過專業測試取得合格證書,才算一名正式的‘法律明白人’。”
雙河口社區現有持證上崗的“法律明白人”5人。平日裏,他們會以壩壩會法治小課堂、到府普法、法治志願服務隊等形式開展普法宣傳。逢場天不定期開展踏街活動,利用腰鼓隊和法治志願服務隊進行法治宣傳。
像陳軍這樣的“法律明白人”,長期活躍在群眾身邊,隨時找得著、用得上,在基層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化解、推進基層依法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把法律知識送到村民身邊,提升村民法治素養。他們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為群眾調解糾紛、化解矛盾。他們為村民解決法律問題,提供法律諮詢,並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將法條講透講細講明。
“以黨員、幹部、學法示範戶、村(居)民小組長等為‘法律明白人’的重點培養對象,常態化開展集中培育、結對服務等活動,並不定期針對性開展專題法律培訓、法律知識考試等學習教育活動,持續培育‘法律明白人’。”丁字橋鎮黨委書記劉鑫介紹,“法律明白人”是群眾身邊的基層法治人才,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鎮將持續壯大“法律明白人”隊伍,為基層治理注入法治力量。截至目前,該鎮已累計培育“法律明白人”80名。
培育“法律明白人”是該鎮實施基層依法治理、完善綜治體系的一項重點工作。該鎮還通過建立1個綜合服務中心、3個片區分中心、16個服務站點的“1+3+N”服務體系,實施公共服務統籌、區域治理聯動等舉措,打造法治型黨組織。聯合馬鞍法庭、馬鞍司法所,組織鎮村幹部、志願者等,組建丁字橋鎮法治服務工作隊,建立法治服務到基層活動制度,常態化開展法治講座、法治學習班等活動,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巡迴法庭審判等法律服務。
打造品牌調解室 建設基層德治主陣地
4月18日,在位於丁字橋鎮雙河口社區的“客家堂屋”裏,大門兩側貼有“客家人議客家事當德孝為先·鄉親裏説鄉親理以崇法為上”的對聯。
“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從廣東一帶出發,一路風餐露宿落業儀隴,並以丁字橋鎮樂興社區為聚居中心。如今,丁字橋鎮已成為川北地區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丁字橋鎮黨政辦主任鄭居洪介紹,作為客家人的他,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講過“客家堂屋”的由來。客家先民剛到儀隴時,人生地不熟,在生存發展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和困難,那時各姓氏的族長會在遇難事時,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對策共謀出路,議事的時候都是在各家的堂屋進行,“客家堂屋”應運而生。但當時的“客家堂屋”並沒有固定場所,會因為召集人的不同而變動,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在雙河口社區建起了專門的“客家堂屋”。
鄭居洪介紹,隨著時代的變遷,“客家堂屋”的性質也有了一些變化。現在它是丁字橋鎮基層治理中德治的主陣地,也是丁字橋鎮打造的品牌調解室。由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傑出鄉賢等組成客家議事會,圍繞鄰里和諧、産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等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發揮客家客訓的教化育人功能,推行“客家人議客家事”“客家矛盾客家調”的治理模式,將客家文化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
“本地人都知道‘客家堂屋’,許多問題在這裡得到順利解決,群眾也願意把糾紛帶到這裡來處理。”陳軍説,前不久,當地村民邱廣銀和邱興兵,因房屋相鄰處約5平方米地塊的歸屬問題,産生了矛盾糾紛。客家議事會成員將兩人召集到“客家堂屋”,按照議事規則,各自簡短介紹糾紛情況。客家議事會成員隨即開展內部調解,最後雙方握手言和,自願達成協定,將該地塊作為公共區域使用。
在推行基層德治的過程中,該鎮除依託“客家堂屋”調解室這塊陣地外,還利用鄭大清基金會和客家聯誼會兩組織,將慈善資源整合起來,投入到環境衛生、矛盾糾紛調解、公益美德等方面。(汪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