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儀隴:集體有收益 群眾得實惠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2-22 10:07:23 編輯:楊仁昌 點擊:
四川儀隴:集體有收益 群眾得實惠
福臨鄉寶瓶村現代糧油(水産)産業園(資料圖)
連日來,儀隴縣福臨鄉建華村的柑橘産業園裏格外熱鬧,村民們正忙著管護晚熟柑橘,等待成熟採摘後發往成都、重慶等地。“訂單排得滿滿噹噹,完全不愁銷路。”建華村黨支部書記徐偉介紹,該村通過發展優質柑橘、蔬菜、糧油等産業,壯大集體經濟,目前已成長為縣域産業強村,並先後獲得“省級四好村”“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四川省鄉村治理示範村”等稱號。
建華村是福臨鄉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福臨鄉通過組織領跑、模式助跑、機制護跑“三大模式”,專班推進、頭雁引領、抱團發展、規模經營、服務創收等“十大方法”,初步構建起“一企六村、整鄉提升”發展格局,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頭雁引領
回引“包工頭”“小老闆”等致富能手返鄉當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徐偉早年在成都打拼,積累了一定資金,2011年返鄉創業。
“當時,村幹部年齡結構老齡化比較嚴重。在村上老黨員和鄉政府的引導和推薦下,徐偉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2013年,徐偉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福臨鄉黨委副書記李熊成介紹。
為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發展村集體經濟中的引領作用,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福臨鄉選拔6名黨員“包工頭”“小老闆”等致富能手擔任各村黨組織書記,發揮“頭雁”作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和壯大村集體經濟。該鄉還採取“集中培訓+經常交流+季度拉練”的培育模式,不斷提升各村黨組織書記綜合能力、做好村幹部後備人才培養。
擔任村幹部之後,徐偉主動邀請市、縣的農技專家實地踏勘建華村,多次組織幹部群眾外出開展市場調研,前往眉山等地學習專業技術,並經村民大會討論決定發展柑橘産業。
“村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的經營模式確立後,村民們將閒置土地拿出來流轉,並參與管理。
“村集體主要為業主和農戶提供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等綜合服務,實現集體經濟增收。2022年僅柑橘綜合服務一項,村集體收入就達14萬餘元。”徐偉介紹,該村柑橘種植面積達1500余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柑橘産業家庭農場9個。該村還發展了蔬菜和車厘子産業,2022年村集體收入超50萬元。
報團發展
6村聯合成立農業公司,實現優勢互補
2月16日,在福臨鄉寶瓶村撂荒地整治現場,一台臺旋耕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對撂荒土地進行復耕復墾。經過清表去雜、土壤翻新,原本雜草叢生的撂荒地“重獲新生”。
寶瓶村黨支部書記劉尊國介紹,月底前將完成該村800余畝撂荒地整治,部分由村集體代耕代種水稻、玉米等作物,部分交由福來臨農業發展公司經營,輪種油菜、小麥、高粱和蔬菜等作物。
“福來臨農業發展公司由全鄉6個村聯合設立,是儀隴縣首家鄉鎮農發公司,採取共同控股的模式,公司收益屬6個村集體共同所有。”徐偉介紹,公司目前主要為本鄉及周邊鄉鎮業主、農戶提供全鏈條農業服務。
“建華村以柑橘産業立村,寶瓶村以水産漁業立村……全鄉已形成‘一村一品’産業格局。在調研各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相鄰村之間存在一些相同的産業優勢。”李熊成説,為提高資源利用率、更好地壯大村集體經濟,萌發了6個村抱團發展的思路:建立共同利益體,各村集體經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學習發展鄰村産業,突破單一産業立村現狀,發展第二、第三産業,實現優勢互補。
福來臨公司還與國企四川德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在糧油基地建設項目中,以“農資供應+技術支援+報價收購”模式合作,實現“産供銷”全鏈條無縫對接,福來臨公司負責生産,德懋公司負責銷售,並提供兜底保障,確保種植收益,降低種植風險。
據了解,福來臨公司成立以來,通過組織聯建、工作聯動、産業聯營、市場經營的“多村一體”發展模式,助各村集體經濟年平均增收3萬餘元。
服務創收
整合資源組建服務隊,創新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
2月17日,在福臨鄉柏林村,福來臨公司的機耕隊搶抓晴好天氣,忙著翻耕土地,為業主提供高效服務,確保不誤農時。
“機器翻耕每畝只需要十幾分鐘,和人工相比更省時省力,還能節約成本。周邊的業主和農戶更願意購買我們的農機服務。”農機手徐克斌介紹,他是福來臨公司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的一員,每到農忙時節,工作日程安排總是滿滿的。
“隨著各村産業發展壯大,對農機服務的需求增加,各村現有的農業機械已不能滿足自身需要。公司整合各村機械和農機手組成社會化服務團隊,村集體既可以掙租賃費,還有服務費分成。”徐偉介紹,該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共10人,現有旋耕機、收割機、農業飛機等各類農業機械27台,圍繞農業産業鏈各個環節,為業主和農戶提供保姆式託管和功能表式服務,集耕、種、防、管、收和銷售一體化,分別在建華、柏林、寶瓶設3個服務點。
李熊成介紹,以往都是農業種植大戶和大規模的農業公司才能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福來臨公司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的建立,拓寬了村集體業務面,也創新了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
“服務範圍已輻射到馬鞍鎮、日興鎮、來儀鄉等周邊鄉鎮,服務能力達到10萬畝以上。”徐偉説,下一步,將加大農機手的培育力度和農業機械類型擴充,進一步提升團隊綜合實力,提高社會化服務能力,擴大社會化服務影響力,為村集體經濟創收。(汪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