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部縣長坪鎮的馬家溝,有一座建於清嘉慶年間的馬家大院。馬家大院依地勢而建,三面環山,整個院落被茂密的松樹林所環抱,坐南向北。大院的四合院、影壁、朝門、廊道等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手法,具有建築學和人文學雙重意義,被譽為“川北民居建築典範”,是川北地區不可多見的文化遺産。
坐落山間200年
馬家大院全貌
歷史上,眾多的大院都存在於鬧市,淹沒于歷史的進程和城市的變遷中。馬家大院卻遠離城區,隱蔽在深山。進入馬家大院之前腦海中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這個交通閉塞又遠離城鎮的地方,會矗立著這麼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院呢?
在馬氏族譜裏,或許可以找到答案。興建這座馬家大院的是馬氏家族先祖馬洪義與伍黃氏所生的第六子馬禮祥。馬氏家族資料記載,馬禮祥自幼飽讀詩書,精通武藝,後來外出打拼,官至總兵,位高權重。清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夏天,馬禮祥告老還鄉,見馬家溝山清水秀,於是決定定居於此。
馬禮祥高薪聘請了來自縣城近郊安壩鄉(現河東鎮)技藝高超的秦大師傅等,前來主持修建事項。這座大院從設計、修建到裝飾,前後共花費了三年零六個月時間,最後在這深山溝裏建成了富麗堂皇的馬家大院。從此,馬氏後人在此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馬家大院川北民居風味濃郁,整體建築為單檐懸山頂,青瓦屋面,穿鬥結構,上房正堂屋及左右側間為平房,左右廂房及下房均為一樓一底,有吊腳廊道。南部縣文保所資料記載:上房面闊26.4米,進深9米;左右廂房面闊18.7米,進深4米,均為三穿五柱落腳式穿鬥房架;下房面闊28.1米,進深6.1米;總建築面積784平方米,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
整座大院為木質群體建築,木材用料選伐自當地的楠柏之木。院內四週共有庭柱8根,直徑均在50釐米以上,通高10米,每根庭柱銜接處均雕刻有獅子龍頭,栩栩如生。讓人感到驚嘆的是,這個面積如此之大的大院居然沒有使用一釘一鉚,全靠鬥拱大梁立柱,縱橫交錯,相互連結,形成一個完整堅固的建築,無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工藝的精美,都堪稱精品傑作。
一座藝術寶庫
庭柱銜接處雕刻的獅子栩栩如生
馬家大院早已名聲在外,不少專家學者在參觀考察馬家大院後都眾口一詞地説,這是一座文物價值極高的藝術寶庫,值得加以保護,世代傳承。“木雕和牌匾,是馬家大院藝術價值的集中體現。”南部縣文保所工作人員何芃説。
漫步馬家大院,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馬家大院房檐、窗戶、柱子等建築構件上比比皆是的木雕作品。在大院的挑肩、梁頭及坐鬥等外飾構件上,鏤刻有瑞雲、荷花、牡丹、仙獸、花瓶等,廊道的柱頭雕刻有瑞鹿含芝、金鯉朝龍、蒼龍出海等精美圖案,在堂屋神龕龕底、龕額等處則透雕有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壽星跨鶴、花草蟲魚等,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
上房正堂屋的窗花文字,分別為“東牖文選清風,北牖武科明月”鏤空雕刻,設計精巧獨到。近看是窗花,遠看是文字,匠心之巧,絕非一般。在正堂屋的三扇大門及屏風落腳處,精緻雕刻著戲劇人物,或騎馬、或跳舞、或撫琴,形態各異。人物形象整體豐滿俊俏,面貌圓潤,眼、耳、鼻、嘴巴清晰可見,有的梳著侍女粧,有的頭戴官帽,有的身插彩旗,著以黃、藍、綠等色彩,十分炫目。
大院的柱子銜接處均雕刻有獅子,走近一看,威武的獅子張著大嘴、怒目遠視;身上挂著碩大銅鈴,身體下蹲,有騰躍之勢;尾部線刻清晰,不飾油漆,木材的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局部更顯精緻。大院裏木雕獅子10余處,每處造型各不相同,有的俏皮可愛,有的威風凜凜,堪稱鬼斧神工。
下房二樓欄杆正中間雕刻著搖錢樹,兩位仙女衣裙飛揚,舉手拖著金元寶,金元寶上站著一興高采烈的童子,搖錢樹環繞四週,樹枝上挂滿了銅錢,一旁背簍裏銅錢滿溢,由此象徵財源滾滾,富貴吉祥。圖案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刻藝精湛、做工考究,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之好和工藝之精。
置身馬家大院之中,仿佛進入一座木雕博物館,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匾額是古建築的組成部分,是古建築的眼睛,在現代建築上依然廣泛使用。馬家大院有保存完好的七道匾額,從匾額上的刻字分析,大多為清道光年間匾額,有的是地方官員恭賀馬氏先祖時贈送的,有的是馬氏先祖過生時人們的祝壽禮物。
第一道過廳大門上是刻于清道光九年的“福壽兼隆”;第二道過廳大門上是刻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的“瑞藹萱階”;上房堂屋大門上三道匾:左邊為刻于清道光十二年的“名標銅柱”,右邊為刻于清同治八年的“歐文郭福”,中間立匾為“部議雲騎尉銜”;上房堂屋裏面懸挂著刻于清同治三年兩道匾:一道“公輔房杜”,一道“福德堂”。“這些老匾額都具有文物價值,也是家族的傳家寶,它從另一種角度講述著家族歷史。”馬氏家族後人馬開江説。(楊曉江 梁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