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區鹽溪鄉境內的羊龍廟牌坊。(資料圖)楊麾 攝
位於嘉陵區鹽溪鄉境內的羊龍廟牌坊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過去,採鹽工人、鹽商進入鹽溪必經羊龍廟牌坊所在山道。因此,羊龍廟牌坊也成為古鹽道上的一個重要標誌。
古鹽道,承載著人文歷史,連通著古今記憶,訴説著無聲故事。沉寂已久的古鹽道文化如何能煥發新生機?道不盡的滄桑歷史如何再現傳奇?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2022年度文化和旅遊科研項目立項名單公佈,共立項23項,其中重點課題3項,一般課題20項。南充文化旅遊職業學院鄉村特色文旅産業研究中心主任譚波負責申報的項目《基於古鹽道文化的巴蜀旅遊走廊文旅産品設計及創新研究》(2022YB15),作為南充市唯一一個項目名列其中。
因一場比賽對古鹽道文化心生興趣
《基於古鹽道文化的巴蜀旅遊走廊文旅産品設計及創新研究》是南充文化旅遊職業學院首例獲得四川省文旅廳文化和旅遊科研項目立項的課題。得知消息後,項目負責人譚波欣喜不已,他長期研究的巴蜀古鹽道文化得到了關注。
巴蜀古鹽道與譚波的緣分還得從幾年前他帶領學生參加一場鄉村振興文旅項目比賽説起。在比賽中,古鹽道文化引起了譚波濃厚的興趣,隨即他便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學習研究。
“巴蜀古鹽道起于唐,是一條源於四川東部(今渝東南),對鄂渝湘黔交會地區産生巨大影響力的貫穿整個中國腹地的運鹽古道。古道因鹽而興,成為推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現在巴蜀古鹽道主要分為川滇古道、川黔古道和川鄂古道。”譚波説,巴蜀古鹽道是一條能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比肩的文化大道,它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促進了各地間的文化交流,並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産,擁有文化、藝術、旅遊、經濟等多重價值,所以,它不僅是一條“交通生命線”,更是一條“文化生命線”,是中國鹽文化特色旅遊走廊和多元文化的交會地,對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2年5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規劃》中指出,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是引領區域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打造西部文化旅遊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巴蜀古鹽道作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貫穿中國腹地的鹽運通道與交往橋梁,歷史悠久,其沿線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具有極大的科學研究意義和旅遊開發價值。”譚波説,以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著力點,堅持協同發展、特色發展,打造巴蜀古鹽道文化旅遊走廊,推進川渝文旅産業一體化是一個必要且重要的課題。
南充嘉陵古鹽道是巴蜀古鹽道不可或缺的部分
經過前期的資料收集,譚波發現國內現有文獻中,關於巴蜀古鹽道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與發展的相關成果極少。這也更加堅定了他開展巴蜀古鹽道文化研究的決心。
“南充的古鹽道雖不及自貢、遂寧等城市出名,但也是巴蜀古鹽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譚波介紹。據相關文字資料記載,川北古鹽道起點在蓬溪,由嘉陵區橋龍鄉(現已併入鹽溪鄉)進入南充市境內,經安平一路通往岳池。《南充縣地名錄》記載:“橋龍鄉位於南充縣西南邊陲,東依鹽溪鄉。”而“鹽溪鄉以駐鹽溪場而得名,鹽溪場,舊名鹽井河,附近有鹽井48口,因不利於蓬鹽銷市,清嘉慶時被封。”
元朝時期,岳池、廣安等地人們食用鹽就是經過這條古道運往,在這條蜿蜒盤旋的青石小路上,流淌著舊時挑夫的汗水。這一古鹽道上,還有一座羊龍廟牌坊,現已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過去,採鹽工人、鹽商進入鹽溪必經羊龍廟牌坊所在山道。因此,羊龍廟牌坊也成為古鹽道上的一個重要標誌。
“如今,包括南充在內的巴蜀古鹽道逐漸銷聲匿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存在文旅資源賦能較弱、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特色文旅産品有待開發、産業發展模式傳統、相關專業人力匱乏等問題。”譚波説,針對此現狀,他綜合運用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研究,從提高品牌影響力、完善配套設施、打造特色文旅産品、改變産業發展模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五個方面,提出了巴蜀古鹽道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與發展對策。他提出川渝兩地需聯合協商,對巴蜀古鹽道文化旅遊走廊建設進行系統規劃,對主題相關景區、古鎮、博物館進行線路串聯,開發古鹽道旅遊主題線路,同時圍繞古道鹽文化開發文旅産品,增加文旅産品的多樣性、差異化和體驗感來提高産品競爭力。
如今該項目成功立項,譚波及其團隊將儘快投入到項目的實地考察中去,獲取客觀可靠的一手資料,同時走訪川渝地區古鹽道文化研究專家,就研究方案、文獻資料等進行諮詢求證,讓該項目能夠真正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