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中)教文藝愛好者金龍舞要領
吳明遠展示翻山鉸子精彩動作
翻山鉸子和金龍舞都是散落在鄉間的寶貴民間文化財富,也是重要的非遺項目。在南充,有這樣一些鄉村文旅能人,他們在傳承非遺的路上從未停下腳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了2022年四川省突出貢獻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名單,南充7人上榜。其中,來自儀隴縣文化館的李曉艷和營山縣明德鄉磨盤村的吳明遠入選傳承保護型名單。
儀隴縣金龍舞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同學們打起精神來,不要緊張,演出的時候一定要把我們的精氣神展現出來,將平時訓練的動作呈現出來,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2月5日下午,在儀隴縣德園廣場,2023年南充市“嘉陵春江鬧元宵”舞龍舞獅比賽即將舉行,賽前,儀隴縣文化館副館長李曉艷不停鼓勵著隊員。當天,儀隴縣代表隊擔任演出的是來自儀隴縣宏德中學的55名學生。作為第一支上場表演的隊伍,他們在賽場上舞動了5條“金龍”,最終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看著學生們開心不已,李曉艷十分欣慰。
“舞龍舞獅比賽今年恢復舉行,現場看到這熱鬧的情景,作為文藝工作者,我感到很滿足。”李曉艷説。
李曉艷是金龍舞非遺傳承人,説起金龍舞她如數家珍,“金龍舞是根據彩龍舞演變而來的。早前的民間藝人們或因為舞龍隊人員的組織缺乏性、或因為增加走街串巷及適應各種場合表演的靈活性等諸多因素,就將原有‘彩龍’的‘龍身’精減,留下了五節,由3人起舞,俗稱‘五節龍’;又因‘龍’衣紅黃搭配、金布鑲嵌,在太陽光下舞動起來金光閃閃,故又取名‘金龍’,金龍舞由此得來。”
為了更好地傳承龍舞文化,李曉艷和同伴一起策劃開展了儀隴龍舞培訓活動。來自全縣各鄉鎮的隊員代表組建成了多支龍舞隊,從最基礎的動作到動律組合,從獨立的個體到隊員的相互配合,事無巨細地傳授。作為指導老師之一的她,更是從培訓活動中收穫到更多經驗,感悟到龍舞精神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在日前公佈的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單中,儀隴縣金龍舞入選。
“金龍舞對演員舞蹈、體力等都有要求,我現在每天都在想怎樣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金龍舞,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李曉艷笑著説道。
創新表演技巧 激發非遺更多魅力
近段時間和李曉艷一樣忙碌的,還有同時入選四川省突出貢獻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名單的吳明遠。日前,吳明遠受眉山市仁壽縣的邀請,從營山前往仁壽表演翻山鉸子。
吳明遠是營山縣明德鄉磨盤村人。雖然明德鄉較為偏遠,但是吳明遠和翻山鉸子卻遠近聞名。“我舅舅羅聲洪是翻山鉸子的第三代傳承人,我小時候就跟在舅舅身後學習翻山鉸子,17歲正式拜舅舅為師,開啟了學藝之路。”這一學,吳明遠和翻山鉸子的緣分就延續了30多年。
“翻山鉸子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以鉸子(銅質小镲)為道具,主要有打、擦、翻、轉這四種形式。”採訪中,吳明遠介紹了翻山鉸子的藝術形式,“翻山鉸子的技巧性很強,不僅要學習一系列舞蹈動作,還要熟練掌握每一種樂器和上百首音樂。表演者要合著節拍,揮動雙鉸,利用鉸上所繫的繩子,在各個不同部位擊打,看似簡單,其實難度相當大。”
在吳明遠的從藝生涯中,不斷創新表演技巧。他自創了“鯉魚跳龍門”“白鶴閃翅”等又像雜技又像舞蹈的技藝,還能在9張重疊起來的桌子上表演自如,讓傳統翻山鉸子看起來更有觀賞性。近年來,由他主演的《鉸子情》《翻山鉸子》等節目多次參加省、市、縣的各大表演,翻山鉸子這一傳統技藝越來越受關注。
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明遠身上也肩負著傳承責任。吳明遠在表演翻山鉸子時,他的小兒子吳佶隆也在一旁認真學習。“他小時候,我就發現他對音樂很有興趣,從那時起我就有意教他,他也學得很認真,現在他放假的時候也跟我一起四處演出,目前能進行一些簡單表演。”吳明遠希望未來兒子能夠將翻山鉸子傳承下去。
同時,為傳承發揚非遺技藝,吳明遠還多次帶隊到全國各地進行表演,載譽而歸。他登上過央視《鄉村大世界》,參與過《中國影像方志》錄製和《東西南北賀新春》眉山分會場表演,以及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等,他還榮獲過四川省聲樂大賽表演銀獎。
在培養傳承人方面,吳明遠也盡心盡力。他不僅收了學徒,傳授項目流程和核心技藝,還在營山縣明德完全小學授課,四年級、五年級每兩周有一節課。
“從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翻山鉸子的未來,雖然傳承面臨著困難,但是相信這門古老技藝不會失傳。”吳明遠説,他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學生來系統全面學習,讓民間藝術走得更遠。(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