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非遺保護,瀘州下足“功夫”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6-06 15:14:43 編輯:劉軍 點擊:
近年來,瀘州下足“功夫”,多措並舉,不斷加強非遺保護。
加強保護,留住非遺文化之“根”
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2次“非遺”資源普查,記錄“非遺”資源438項。目前,瀘州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6項(總量居四川省第六、川南第一),省級以上74項(總量居四川省第五,川南第一),市級以上205項(總量居四川省第五,川南第一);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名,其中,白酒類非遺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數量(3人)居全國第一。探索立法保護,在全國率先制定並施行首部白酒文化地方性法規《瀘州市白酒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條例》,將每年3月確定為“白酒歷史文化遺産宣傳月”,創建白酒歷史文化項目保護名錄,為國內文化遺産保護立法工作提供參考藍本和借鑒經驗。
瀘州酒文化
做好傳承,接續非遺技藝之“魂”
依託雨壇彩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建立項目傳承基地、體驗基地,紮實開展非遺“六進”工作,在學校、社區、景區等場所建立傳習基地13個,組織“非遺”傳承人定期到傳習基地進行技藝展示培訓,在瀘州市圖書館設立“中華傳統文化書籍專架”,《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讀本》成為全省首本由市州級統一編寫的“非遺進校園”讀本,“瀘州分水油紙傘”成功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學美術教材;推動合適的“非遺”項目進課堂、進生活,讓大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社會大眾的“非遺”保護意識。2022四川年度人物100強入圍5人,30強入圍1人;入圍全省非遺進社區十大優秀案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案例、非遺與旅遊融合十大優秀案例各1個。
雨壇彩龍
分水油紙傘
探索利用,點燃非遺振興之“火”
同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開展“非遺”項目應用研究、共建傳統工藝工作站等,發動50多家“非遺”保護單位探索“非遺+”發展模式;以扎染、蠟染等非遺技藝為依託,建成3個省級非遺就業扶貧工坊,創新開發麒麟公仔、中藥香囊等文創産品70多種,做大做強“非遺”産業。率先開創“流動+固定非遺集市”,採取線上+線下非遺購物節方式,對川南雀舌、古藺建新茶等茶製作技藝及茶産品進行展示展銷,助力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建成14個首批省級非遺項目體驗基地,發佈3條非遺之旅體驗線路。入選首批全國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優選項目1個,入選首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全省僅10個),1個首批四川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龍文化(瀘縣)生態保護實驗區(全省僅6個),4個項目列入四川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扎染
龍文化生態保護
持續宣傳,擴大非遺影響之“力”
開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巴蜀文化旅遊走廊非遺之旅線上集中展示活動、“四川非遺購物節——非遺好物·瀘州直播專場活動”等,開展“天府旅遊美食薈成都站、南充站”酒城旅遊美食宣傳推廣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分水油紙傘”亮相“亞洲文化嘉年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雨壇彩龍”舞龍作品《龍騰盛世》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3項非遺美食入選100道天府旅遊美食四川省代表性美食;“古藺麻辣雞”“古藺手工面”等非遺美食在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榮耀亮相,蝴蝶畫、苗族蠟染等參加“幻彩三星堆”中華全球推廣活動,在中國國際酒博會期間專門設置瀘州文創非遺展,向外賓推介瀘州非遺;央視1套大型季播節目《非遺裏的中國》在瀘州合江堯壩驛實景錄製;承辦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四川非遺宣傳展示主會場活動,持續擴大“非遺”影響力。
酒博會文創集市
堯壩
古藺麻辣雞
(瀘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