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源縣:堅持“四個一” 紮實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11-09 20:23:24 編輯:易瓊華 點擊:

近年來,漢源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焦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切實加強黨對民族團結工作的全面領導,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出了一條具有漢源特色的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之路,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堅持黨建領航,“一盤棋”統籌協調推進
一是組織領導機構調整到位。成立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其餘縣級領導擔任副組長,44個縣級相關部門作為成員單位,組織召開動員大會、工作調度會,制定印發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明確聯席會議、請示報告等機制,著力解決配合不優、機制不明問題。
二是工作壓力傳導到位。制定印發漢源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實施方案》《責任清單》,建立“通報—反饋—銷號”閉合系統,推行“綜合+單項”系統考評,44家成員單位主動認領7大類51項任務,實行“銷賬式”管理,著力解決壓力懸空、落地不細問題。
三是主體責任履行到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6個專項工作組,負責全縣創建工作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督促落實,明確7名專員具體協調,組織召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會、協調會、對照《責任清單》專題聽取成員單位工作開展情況、專項部署創建工作會等紮實履行主體主責。
突出三大主線,“一條心”凝聚創建合力
一是主線教育再深化。將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中心組、“三會一課”、“黎州講堂”學習;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打造“紅石榴”黨建品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講150余場次,受教育3萬餘人次;開辦“少數民族幹部”培訓班8期,培訓500余人,印製發放宣傳資料10萬餘份,活動參與10萬餘人次。
二是主線宣傳再覆蓋。制定《漢源縣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方案》,為深入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農耕文明,致敬農民、禮讚豐收,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暨“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摩托艇錦標賽、全民健身龍舟賽、唱響漢源、騎遍四川·2023年“環茶馬古道”雅安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開展愈加深入。充分利用學習強國、中新網、四川統一戰線、四川民族博覽,“大美漢源”“同心漢源”微信公號,“椒椒”抖音等平臺,講民族團結好故事,傳播民族團結進步好聲音,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創建宣傳氛圍愈加濃厚。
三是主線實踐再融入。以“九進+”為載體,聯合部門、民主黨派和新聯會、知聯會、彝學會、藏學會等社會團體力量,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禁毒同行“粽”是情端午活動、“同運動·一家親”全民健身運動會,民族團結進步道德評議以及送教送醫下鄉活動,使創建工作更加鮮活,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強化典型示範,“一起創”推進全域提升
一是強化陣地建設,夯實創建基礎。以陣地為依託,以活動為載體,發揮“聚人心,築同心”作用,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創建活動。抓民族文化傳承,突出各民族共有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積極實施民族文化“細胞工程”,在職業高中開設民族文化特色課,編寫彝文和彝族歌曲讀本,創作《阿嫫》等18首彝族原創歌曲,打造漢源民族文化傳承“橋頭堡”。抓線上線下,將各民族優秀文化融入“黎州講堂”,組織開展“喜迎二十大、攜手新征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彝族年“火把節”,藏族“環山雞節”傳統活動。抓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建成縣級一級圖書館、一級文化館、21個鄉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123個村級綜合文化活動室(包含5個少數民族鄉宣傳文化服務中心,14個村級綜合文化室),實現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陣地、文化設施全覆蓋。
二是強化示範引領,培育先進典型。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為抓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九進”活動和創建先進評比。2022年,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020年以來,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寨2個,示範學校1個,全市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8個、示範單位52個、先進個人16人。打造濱湖社區、縣稅務局、職業高中等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通過創建、命名和表彰,縱深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覆蓋面,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穩步深入推進。
抓實三項計劃,“一起享”共守民族團結
一是夯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聯合縣文體旅、縣圖書館到涼山州美姑縣開展“彝漢交流文化情·結對幫扶譜新篇”全民閱讀合作交流活動,向美姑縣圖書館、中小學校捐贈圖書價值約9萬元。舉辦“聚青春之火 譜青春華章”青年人才團結奮進新時代主題活動,全縣少數民族幹部、引進人才等100余名參加。舉辦唱響漢源文化惠民活動,吸引包括西藏、雲南、甘孜、阿壩等全國各地各族群眾10萬餘人積極參與互動。
二是狠抓各民族互嵌式發展計劃。舉辦春風行動就業現場招聘會,43家用工企業,崗位3000余個,5000余人次到場諮詢了解,民族群眾達成就業意向898人。針對民族群眾開展職業培訓480人次,涉及種植技術、電商自媒體、育嬰早教等14個工種。發展“指尖”經濟,開展彝繡培訓班,邀請涼山彝繡傳承人6人,培訓學員600余名。
三是落實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將民族團結進步元素融入花海果鄉(國家4A景區)、中國花椒博覽園景區(國家3A景區),讓遊客在吃、住、遊中共用民族團結進步成果;投入397萬元建設彝族風情特色民宿,助力古路村爭創國家3A級旅遊景區,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地和窗口。今年1至10月全縣接待遊客546.2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1.9億元;古路村接待遊客6萬餘人次,增收300余萬元。在富林鎮太平村、皇木鎮松坪村投入300萬元,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項目,打造民族特色旅遊線路。(康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