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穩固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中,石棉縣各行各業將本職工作與創建工作深度融合,圍繞中心,多點發力,確保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提檔升級。
著力宣傳教育,共建美好精神家園
抓“關鍵少數”,組織全縣各級各部門的黨員領導幹部開展教育培訓活動,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將民族法律法規、民族政策理論融入課程內容,抓好“關鍵人員”的學習教育。自“復創”工作開展以來,累計開展培訓30余場(次),受訓人數達2000余人(次)。抓“全局推動”。通過紅領巾宣講團、青年講師團、“大渡河勇士”、“啟明心”等宣講團深入學校,村(社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宣講活動達5000余場次,累計受眾達30萬餘人次。抓“宣傳滲透”。在高速公路出口、城區各廣場等主要地段、交通要道、人流密集位置製作大型民族團結相關內容橫幅10余幅,製作景觀小品6個,宣傳欄91個、花草牌30個,打造民族團結進步長廊1條。通過微網志平臺,石棉縣融媒體中心、同心石棉、石棉青年等微信公眾號推送民族團結知識與相關文章120余期次,瀏覽量達2萬餘人次。
推進鄉村振興,民族地區長效發展
發展特色産業。引導中高山民族聚居區域群眾大力發展花椒、黃桃、中藥材、羊肚菌等特色産業,引導低山河谷村組群眾做好黃果柑、枇杷産業提質增效,黃果柑産量9.62萬噸,産值5.43億元,枇杷産量2.63萬噸,産值4.47億元,不斷促進各族群眾增收致富。壯大集體經濟。盤活閒置資産,抓好企地共建,打造集體經濟“飛地模式”,爭取“中省”財政資金2500萬元,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8個,積極探索物業經營、資産盤活、合作經營、産業發展、服務保障“五種模式”,2022年石棉縣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共計787.46萬元。強化技術培訓。組織農業技術人員,通過群眾會、院壩會等方式在各民族聚居區域開展枇杷、獼猴桃、中藥材等種植培訓技術。今年以來,合計培訓人數達到3000人次,發放種植宣傳手冊3000余份。
關愛民族群眾,教育衛生同步跟進
講好普通話。全方位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辦語言過渡班29個,舉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班16期,2萬餘名少數民族兒童實現漢、藏、彝語無障礙交流。創新推行大集中高效識字法,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識字率提高2倍,實現學習成績與民族融合雙提升。用好助學金。發放2023年“彝路相伴”助學計劃上半年助學金,向50名困難學生發放助學金25000元。上好急救課。開展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進農村活動,特別是在彝族聚焦區的群眾中認真落實“雙語”教學,用彝語講解心肺復蘇、氣道異物梗阻、外傷包紮和衛生健康基本知識。2019年以來,全縣共培訓持證救護員986人,普及培訓11540人次,提高了各族人民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保障就業服務,優化群眾工作環境
線上線下齊發力。舉辦“四川省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暨地震災後援建就業幫扶石棉縣專場巡迴活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會6場,提供就業崗位資訊8700個,現場達成就業意向17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群眾500余人。推廣“石棉就業招聘通”微信小程式,縣內外67家企業入駐招聘資訊系統,發佈各類崗位資訊1100余條。情係戶外勞動者。優化戶外勞動者工作環境,科學設置戶外勞動者驛站和服務站點25個,其中,工人文化宮戶外勞動者驛站獲評全國、全省“最美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通過“送清涼”的形式,為快遞員、外賣配送員提供洗護用品等價值4萬餘元的慰問品559份。矛盾調解有方法。加強對各民族勞動者保護,化解糾紛,形成勞動爭議調解與少數民族傳統習俗良性互動的調解模式,建立彝族“德古”、藏族“路吉達克”民族自主調解陣地,用“民族話”“民間理”破解工作瓶頸,暢通少數民族職工勞動糾紛調解綠色通道。近年來,通過“德古”“路吉達克”調解陣地參與調解勞動關係、工傷待遇、勞資糾紛等案件78件,涉及職工820人,涉及金額750余萬元,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打造民族地區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好標桿”。(石棉縣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