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縣地處雅安、涼山、甘孜三市(州)交匯地帶,是內地通往雲南、西藏的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稱,擁有多種民俗風情;石棉縣也因“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聲名遠播,擁有厚重的紅色文化。目前,以“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系列遺址為源頭的紅色遺址有68處。
近年來,石棉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中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結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豐富的紅色資源深度融合,在走好新長征路上,向社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紅色文化+民族團結”的統戰文化答卷。
以傳承保護為出發點,建好“紅色+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川礦記憶陳列館等“四館一承”文化傳承體系,先後實施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重新陳列布展及附屬工程項目、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景觀工程,充分展示中央紅軍長征在大渡河畔團結帶領各民族不畏艱險、奮勇拼搏、勝利強渡大渡河的鐵血征程,植入當地少數民族擁軍愛民的雕塑小品,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國家級、10個省級、99個市級“統戰文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和教育基地,2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立文化研究會,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建成石棉縣民俗文化體驗館及體驗園,並納入全縣紅色旅遊線路,2023年以來,來石棉參與紅色文化旅遊人次達782.32萬人次,全面推進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的融合發展。
以教育題材為發力點,講好“紅色+民族團結”奮進故事。整合“紅軍強渡大渡河勇士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創作《勇士精神代代傳》《魂係大渡河》等統戰文藝精品,組織編寫《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中央紅軍長征石棉叢書》等革命傳統教育讀書,並免費在全縣黨政機關、企業、學校發放達2萬餘冊;開發《弘揚紅軍強渡大渡河勇士精神,不忘初心再長征》等統戰文化講座和《悲喜石棉場,關鍵在群眾》等“微黨課”;精品化打造《石魂》《環山雞節歌》等民族特色大型音樂歌舞劇3個,出版發行《松林地土司志略》等民族書籍8本。
開展各族青少年主題交流、社會實踐交流、志願服務交流、“手拉手、結對子”幫扶交流以及冬令營、夏令營等紅色研學活動,參與青少年6萬餘人次。組織黨史專家、縣委宣講團、“啟明心”宣講團、“大渡河勇士”宣講小分隊等各類宣講隊伍,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結合少數民族同胞與紅軍守望相助的故事,在機關、企業、田間地頭開展系列宣講活動千余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基層、飛入尋常百姓家,奠定統戰文化發展基礎。
以革命精神為提升點,創新“紅色+民族團結”工作路徑。引進高端民宿“桐去·108社”,配套開展戶外拓展訓練項目,打造了以工業遺址為主,融入民族特色風格的餐飲住宿和娛樂業態,讓遊客在品茶喝咖啡的同時,了解川礦工人的創業史以及革命精神,向社會展現石棉縣統戰文化深厚的人文情懷。
組建由藏、彝、漢等民族的退役軍人為主體的大渡河勇士突擊隊320余人、大渡河勇士教導隊10人、大渡河勇士校外輔導隊10人,開展志願服務122場次、軍事訓練42場次、國防教育12場次,提升隊員及隊伍的整體救援能力和水準,傳承和發揚勇士精神,在“9·5”瀘定地震災害中,大渡河勇士突擊隊開展搶險救援事跡,被國家、省、市級相關媒體報道,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護航民族團結進步。(石棉縣委宣傳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