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藏香:每根300多種藥材80余道工序完成

來源:川觀新聞 時間:2023-06-18 15:43:25 編輯:張夏桐 點擊:

燃燒一根藏香,不過須臾一刻。在這“一刻鐘”的背後,是壤巴拉時輪藏香傳習所的學員們不斷攀爬的那座山,不辭辛苦背回來的藥材,不厭其煩轉動的石磨,亦是他們不斷堅守的初心。來,走進C視頻,一起去看看壤巴拉時輪藏香裏燃燒的那些“堅守”。

“吱吱吱……”6月18日,走進壤塘縣上壤塘鎮仁棚村,路邊的一幢兩層樓中傳來陣陣聲響。推開一樓大門,10余人盤腿坐在墊子上,一個個小小的石磨慢慢轉動起來,深棕色的粉末從四週撒了出來。

製作時輪藏香的操作間內,大家正分工有序製作藏香。馬角瑪供圖
“這是製作時輪藏香的操作間。”看著眼前繁忙的景象,壤塘縣時輪藏香傳承人馬角瑪介紹,時輪藏香起源於西藏日喀則地區的覺囊溝,距今已有600餘年的製作歷史,現在是壤塘非遺文化的一部分。2014年,時輪藏香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時輪藏香的製作有何獨到之處?
“産自於這裡的每一根藏香,都由300多種藥材製作而成。”今年49歲的馬角瑪是時輪藏香非遺傳承人,學習這門技藝,他從最初15年的藥理學習,到後來前往西藏等地的鑽研學習,已經與藏香製作打了30餘年的交道。
在馬角瑪看來,時輪藏香技藝的傳承的難點就是對300多種藥材的辨別、掌握上。“據古典書籍記載,時輪藏香的藥材需要隨不同節氣、時辰採摘于高原的山川、草甸,才能發揮出植物的藥效。”馬角瑪説,如今壤巴拉時輪藏香之所以與眾不同,得益於多年前,他在壤塘找到了一味在本地生長才能發揮出最大藥效的藥材——甘松。“我走過很多地方,最後發現,本地甘松才能發揮出更大的藥效。”
2010年,掌握時輪藏香完整傳承體系的馬角瑪,在中壤塘鎮仁棚村建起了時輪藏香傳習所,該傳習所也成為了壤塘縣46個非遺傳習所之一。
“時輪藏香從採摘、清洗、日曬、陰幹、捶打、研磨到最後的成品,共需要80余道工序,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採用純手工的方式在專門的器具上製作而成。年輕人們都很認真,學習的也快,部分學員已經可以獨立製作出時輪藏香來了。”馬角瑪説。
時輪藏香傳習所最小的學員,是23歲的麥莫。“2019年我來到這裡做學員,經過四年的學習,除了藏香藥材配比,其他都可以獨立完成。”麥莫介紹,藏香製作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自己傾注百分百的心血。對於年輕的麥莫來説,最難的便是上山挖藥材。“剛開始接觸藏香製作,連藥材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現在我不僅能分辨製作藏香所需的300余種藥材,還掌握了各藥材的處理工序。”麥莫説。
“藥材的形態、功效是最重要的,同一種藥材生長于山的不同面都會有不同的功效,老師教授我們,辨別這些,需要通過藥材的葉子大小、根莖粗細、氣味等來判定。”麥莫侃侃而道,藏香製作講究取材當地,除配方外,藥材的清洗就是最嚴格的工序,採摘好的藥材必須在採摘處進行清洗,再帶回來,不然藥材的藥性就會流失掉,影響後面的製作……
跟隨麥莫的步伐,走進傳習所2樓的藏香晾曬間,幾位學員正把已揉制好的藏香泥塞滿牦牛角,一手握住,一手大拇指用力按壓藏香泥,另一端的小孔裏,條狀的藏香便流暢而出,整齊排列在置香板上。
“這是我最喜歡的製作工序。”麥莫解釋,自己剛來的時候,做這一步總是很輕易就會斷掉。現在看著一根根藏香在自己手裏慢慢擠出,心裏有説不出的開心和激動。
如今,職高畢業的麥莫由於普通話流暢,還時常做傳習所的講解員,每年僅靠講解的工作都有近2萬元的收入。不僅如此,去年當上了村裏的會計,今年通過縣上政策考上了大專……通過努力,麥莫一步一步朝著自己所熱愛的世界奔赴前進,堅定且熱忱。
據介紹,截止目前,傳習所已教授200余名周邊村民和青少年時輪藏香的理論和技藝,生産出的産品也面向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進行銷售,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120萬元左右,來此學習的村民和青少年每人平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我喜歡藏香,也喜歡學習新的知識。”麥莫笑著説,“老師也很支援我一邊學習,一邊做藏香,未來我還是會努力學習製作藏香,通過自己的方式,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川觀新聞 )